11月7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在“2020文化科技创新论坛”上正式发布。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龙家有,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文斌,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戴纪锋,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深圳大学副校长徐晨,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花建研究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李心峰等领导嘉宾出席了发布会。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于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配合国家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科技与人文建设以及数字人文的建设与发展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在区域发展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全书分七个部分,含“总报告”“数字人文篇”“理论前沿篇”“产业观察篇”“创新实践篇”“遗产保护篇”和“大事记”。其中“数字人文篇”是新设栏目,旨在从学理及实践层面给予上述时代趋势以回应和反思。
据悉,《文化科技蓝皮书》由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教授主编,是社科文献出版社系列皮书之一,是一本全面反映国内外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最新进展,涉及国内外文化科技融合理论研究、政策集成、制度创新与实践案例等多个方面,涵盖基础理论、发展政策、平台建设、产业前沿、创意城市、企业实践等多个研究板块的年度综合分析报告。目前已经连续八年出版。该报告发表的成果多次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优秀皮书报告奖”,具有权威性、原创性、前沿性。该报告连续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是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理论探索及创新实践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性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于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配合国家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科技与人文建设以及数字人文的建设与发展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在区域发展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本报告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路径进行前瞻、分析与展望,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产业背景、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区域融合等问题。通过对理论前沿、产业观察、创新实践、数字人文、遗产保护等几个部分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调研报告,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创新路径和前景展望。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背景及趋势下,数字人文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表现之一,有关数字人文领域的理论研究、前景展望、产业观察及其与传统文化之关联等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经济、政策乃至趋势的重要关注对象。有关数字人文的研究、实践及展望代表着数字经济、数字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它亦是文化与科技融合浪潮中的重要面向和表达维度。本报告新设“数字人文”篇,旨在从学理及实践层面给予上述时代趋势以回应和反思。全书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该报告是对2019年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向及发展的总结性梳理,结合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述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作用和前景展望。
第二部分为数字人文篇。作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的新增主题,该篇主要关注数字人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及博物馆展览艺术中的实践和应用,试图总结并梳理作为“数字人文+”的实践属性和内涵。《数字人文与新视听时代分析报告》指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数字化加快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数字人文”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开发能力体系,形成影响深远的潮流;《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关注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及融合,它指出,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科技+旅游”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应对策略研究》关注科技与旅游的融合,从新一代消费模式以及大众对高质量休闲文化产品的需求发展与转变、经济形势与科技的发展变化与产业融合途径层面提出未来科技与旅游深度融合所需要的应对策略;《数字人文在博物馆观众服务大数据方面的创新研究》以国家海洋博物馆观众服务大数据为例,分析了观众服务大数据的来源、观众服务大数据的管理、观众服务大数据可视化,及博物馆观众中城市新移民这一现象,并提出利用博物馆数据进行城市新移民智慧服务的探索方向,以及进行数字人文研究的新思路;《数字人文的历史与发展:多学科的融合与对话的研究报告》梳理“数字人文”这一概念在发生、发展,并与其他学科结合运用的历程,讲述数字人文在全球范围所引领的研究潮流,与地区的发展状况。讨论数字人文的发展所引发的争论,也即西方学界围绕数字人文的认识论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数字人文代表的是一种人文研究的新理论方法,抑或是重点在于制造数字工具或方法。
第三部分为理论前沿篇。该篇的五篇报告围绕数字经济、数字创意产业、数字人文的概念对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创新提出了理论的反思和前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维度的关怀,这类理论的探讨为未来指导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构建数字文明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研究数字技术以及它如何改变人类的创造力,它提出将创意作为一门研究学科;《数字时代的创新创意、信任和伦理道德》探讨与数字时代的信任和道德相关的关键问题,还将讨论有利于创新创意的政策环境,尤其是与数字平台有关的政策环境;《数字创意产业集聚的区位因子探析:基于区位理论的研究报告》认为,基于区位理论分析数字创意产业的区位因子,有利于从数字创意企业的角度出发,明晰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区域性聚集的内生动力,进而为制定政策推动区域数字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时尚:何以先觉、先行、先倡》关注时尚与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它认为,时尚产业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产业,而是涉及到技术、创意、审美、传播和消费诸多环节的放射性产业链,是对各类产业的整合与提升。据此可言,当我们在谈论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与发展时,是绕不开时尚这个核心话题的;《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提出了口号式的倡议,它认为数字人文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须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位意识,做好传统文化的文本筛选、语境转换、话语对接、内容重构、成果共享。
第四部分为产业观察篇。该篇的七篇报告从电影、旅游、知识产权、虚拟现实、游戏及艺术展诸多行业一线观察出发,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数字人文在行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国科幻电影的黑客想象创新研究报告》解读了电影作品中黑客形象的嬗变,借此昭示了人们对于信息社会的前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举措创新分析报告》从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界定开始,分析文化旅游产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探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提出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新时代数字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发展研究》关注数字创意与知识版权及证券化的关系,在分析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的时代、政策以及行业背景的基础上,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内涵及模式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阐释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构成和流程模式,结合数字创意产业在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目前遇到的发展困境,提出探索数字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创新发展路径;《VR、AR时代出版业的发展态势报告:挑战、机遇与未来》认为,出版业应当以求新求变的姿态,实现自身与其他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明确VR、AR出版物的法律定位,打破体制机制瓶颈,激活不同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从而构建多领域合作、多主体参与、多层次营销的“大出版”产业格局;《虚拟现实产业对于社会个体影响的创新分析报告》阐述了我国VR虚拟现实产业市场现状、VR模拟类游戏特点、以及玩家体验,试图通过分析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模拟类游戏,了解个体背后的心理认知、身份认同、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寓教于乐”:浅谈严肃游戏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涉及游戏开发中的“严肃游戏”概念,基于游戏历史在对严肃游戏的基本概念作简要综述后,介绍了严肃游戏在游戏理念较为先进的海外环境下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从政策影响、产业现状角度探讨了中国严肃游戏的发展现状。最后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中国严肃游戏发展建议;《关于当下技术对艺术展览影响的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科技的发展对于艺术展览的影响,讨论了沉浸式体验等诸多重要的概念。沉浸式展览的出现给美术馆、博物馆、创作者以及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考验,肯定的是,未来的艺术作品必然会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呈现。
第五部分为创新实践篇。《从硅谷到硅洲:深圳作为信息化创新城市的案例研究》以深圳为研究个案,提出深圳在科技创新模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研发中心,深圳市独特的硬件供给速度和价格优势,联通港澳东南亚和中国内陆的交通地理位置优势,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中国国内移民型人才,是促成深圳现有的信息化开发和科技创新的因素;《构建民国上海数字艺术地理》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引入民国上海艺术家地理分布的研究,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测试艺术家的地理分布与空间诱因之间的关系,并将建立模型,重点阐述将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引入民国艺术地理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并报告初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视域下的都市村落文化脉络再生分析研究》探讨村落再生与数字化的关系,探讨VRAR及人工智能在村落保护和再生实践中的运用和可能昭示的新路径;《“互联网+”背景下的民族文创产品开发研究分析报告》以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例,对其消费模式、授权模式、开发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及分析,结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民族文创产品的特征,提出“多”“快”“好”“销”的民族文创产品创新开发思路;《景观与观众:对城市公共空间中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展的分析研究报告》讨论了数字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借用了景观的概念,试图阐释公共空间中数字艺术体验展的关系。
第六部分为遗产保护篇。该篇的四篇文章既有理论层面对遗产保护与数字人文的关系思考,也有在个案层面对于传统文化当代科技语境下发展的展望和反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综述报告》在梳理非遗数字化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存在的局限性和问题:重应用而轻理论,重技术介入而轻问题反思,跨学科合作的研究不足;《客家文化科技化翻转地方创生》的个案在中国台湾,以个案描述了科技化对于客家文化发展保护的影响;《文化节庆与国家认同》以澳门庆祝回归的大型新创文化节庆——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为例,分析它的发展历程和特色,剖析文化节庆在国家认同构建和提升过程中的角色,提出节庆国际化和本地化协同发展、文化遗产与当代主题结合,以及政府搭台与全民参与同乐的策略,从而以文化节庆促成和提升国家认同;《深圳民间艺术创新路径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展现了数字科技时代深圳的民间艺术发展路径,它指出深圳民间艺术的创新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深圳利用本地资源构建起新的民间艺术文化生态,为民间艺术产业化和数字化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深圳民间艺术个体也有着明确的发展策略,在文化景观化和异域文化资本化的策略驱动下,深圳民间艺术探索出自身产业化和数字化的创新路径。
第七部分为大事记。
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 数字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