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荡的围龙屋: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
获奖人:周建新
获奖等级: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获奖名称:动荡的围龙屋: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著作)
该著作主要讲述作为粤东客家人宗祠、祖屋空间载体的围龙屋古建筑面临城市拆迁的境运,以及客家人对此的反应、态度和行动。该书整合民族学、人类学、客家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采用“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路径和“文化抗争中的相互建构”的分析框架,阐述了客家宗族针对城市拆迁而发起的保护围龙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过程、特点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深入分析了客家宗族社会与现代变迁、文化保护与现代化等问题,探讨文化抗争背后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及策略手段,回应了民族学、人类学关于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族群文化和认同等主题。
二、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9)
获 奖 人:高建平
获奖等级:三等奖
获奖名称: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9)(著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初年的一些文艺论争对当时的政治走向的影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进入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带的状况,到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对推动意识形态转型的重大意义,再到新世纪头十年文艺学研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9)》都作了认真的研究。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并不是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六十多年的历史过程描述之上,而是以问题为纲,选取21个六十多年来文艺学论争的中心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努力做到以论带史,以论见史,深入到这些论争的内部进行资料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日本四大美学家
获 奖 人:李心峰
获奖等级:三等奖
获奖名称:日本四大美学家(著作)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近现代美学艺术学,对于中国美学艺术学来说,它起初是一座沟通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日本桥”,今天则是一面足资借鉴的“日本镜”。《日本四大美学家》作为迄今为止国内一部日本近现代美学艺术学研究的专著,是对日本近现代成就、影响深巨的四大美学家大西克礼、植田寿藏、竹内敏雄、今道友信的美学与艺术理论成果的概括性研究,同时也对发足于明治时代、直至平成时代结束的日本近现代美学艺术学择其要者做了概观式描述,旨在为中国当代美学艺术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与参考。
四、如何塑造我们的面孔——“脸性社会”的媒介文化批判
获 奖 人:战 迪
获奖等级:三等奖
获奖名称:如何塑造我们的面孔——“脸性社会”的媒介文化批判(论文)
发表于《文艺研究》2019年第12期。关于“脸”在媒介文化中存在和沿革的议题,需要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文化观念变迁的角度介入。我们看到,20世纪初期以来人类社会的“看脸文化”经历从“明星脸”到“媒介脸”再到“后媒介脸”的演变过程。这三种脸的进化形态是与技术文明的三种进化形态相对应的,即电影工业、电视工业和互联网工业。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媒体的可供性赋予当代媒介文化自主空间,但并未激发起相应的社会批判潜能。“脸性社会”在数字技术庇佑下的形成和泛化折射出当代媒介文化使用者通过剥离“脸”的历史感和真实性的方式获取想象中的文化自主性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