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感物美学
获奖人:李 健
获奖等级:第十一届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获奖名称: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著作)
作为中国古代具有原创性的美学理论,感物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存在着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蕴含着极其丰厚的理论内容。感物兴情、托物寓情是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类型,虚静、神思、应感、妙物、物化等是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方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方式,在文学艺术的形象创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感物美学》描述了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哲学基础、发展历史,细致解剖了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类型、方法,发掘了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审美体验特征及其对艺术形象创造的价值。意在通过对古代感物美学的深入研究,加深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认识,寻求激活古代美学范畴的途径,为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艺学、美学提供参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逻辑进路与实践创新
获奖人:周建新
获奖等级:第十一届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获奖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逻辑进路与实践创新(论文)
发表于《理论月刊》2022年第10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对于赓续民族文明血脉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数字化为其守正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数字化所具有的资源整合性、多元性、广受众性等优势,能很好地打破传承理念碎片化、传承手段单一化、传承体系断层化等困境,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的互嵌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数字化所带来的文化数据整合、文化空间共享、文化沉浸传播、文明交流互鉴等创新路径,有助于推动文化资源整合、文化空间延展、文化体验深入、文化互鉴畅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在当代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作为“想象”与“表现”的艺术——科林伍德美学思想研究
获奖人:李永胜
获奖等级:第十一届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获奖名称:作为“想象”与“表现”的艺术——科林伍德美学思想研究(著作)
《作为“想象”与“表现”的艺术——科林伍德美学思想研究》主要从“想象”与“表现”两个视角研究科林伍德的美学思想,并对其理论得失、历史地位做出自己的判断。科林伍德美学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精神镜像:或知识地图》和《艺术哲学大纲》为代表,后期以《艺术原理》为代表。其前期美学在继承黑格尔相关论述基础上,对于艺术作为认知而导致的终结和新生及其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做出了自己的理解。此外,其前期美学还用想象重新界定了崇高、优美等审美范畴。而后期美学则在克罗齐的基础上,对表现做出了新的系统性理解,将“想象”上升为一种情感的意识和探测的理论,并据此界定了艺术与非艺术,好的艺术与坏的艺术。
四、文化产业发生论
获奖人:宗祖盼
获奖等级:第十一届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人著作奖
获奖名称:文化产业发生论(著作)
《文化产业发生论》是一部探讨文化产业发生的理论专著。全书以“文化产业如何发生”这一问题贯穿始终,采用“以论带史、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发生学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解释模型。本书梳理了西方与中国文化产业观念发生的历史脉络,分别从“人性基础”“都市环境”“技术体系”“商业逻辑”“政治意图”五个维度阐释了文化产业发生的动力机制,系统性地揭示了文化产业的缘起、本质与发生规律,建立了文化产业发生的基本理论。
五、魏晋清谈艺术论
获奖人:朱海坤
获奖等级:第十一届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人论文奖
获奖名称:魏晋清谈艺术论(论文)
清谈作为魏晋时期士族群体的重要文化活动,具有多重属性和研究路向:一是政治属性,着重探讨清谈与魏晋政治的关系问题;二是哲学属性,即把清谈作为魏晋玄学的生发途径;三是审美属性,主要关注清谈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这是目前魏晋清谈研究值得深入的话题。本文尝试在中西美学的比较与对话中全面地概括和提炼魏晋清谈的艺术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魏晋清谈将求知与求美相结合,在理趣的驱动下,以探求玄理寻求精神愉悦;其二,魏晋清谈具有创造精神,以玄理与辞采的双重创新满足人们的审美期待;其三,魏晋清谈是一种综合性活动,以表演性的动作或神态彰显名士风度;其四,魏晋清谈符合审美公共性原则,超越了宗派、门第等庸俗观念,实现人际的融通与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