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中国美学史(四卷)
获奖人:高建平
获奖等级:第一届深圳大学十大人文社科成果奖
获奖名称:20世纪中国美学史(四卷)(著作)
由高建平任总主编的《20世纪中国美学史》,系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出版基金双重大项目,同时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这套书共分四卷,150万字,分时段论述了从1900年到2000年之间的中国美学史。该书坚持“以史带论”的原则,将美学发展放在20世纪风云激荡的历史大过程中考察。该书坚持古今贯通,同时具有世界视野,致力于总结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美学,从而在该学科领域努力聚焦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研究。本成果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于2020年至2022年分卷出版。
二、日本四大美学家
获奖人:李心峰
获奖等级:第一届深圳大学十大人文社科成果奖
获奖名称:日本四大美学家(著作)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近现代美学艺术学,对于中国美学艺术学来说,它起初是一座沟通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日本桥”,今天则是一面足资借鉴的“日本镜”。《日本四大美学家》作为迄今为止国内一部日本近现代美学艺术学研究的专著,是对日本近现代成就、影响深巨的四大美学家大西克礼、植田寿藏、竹内敏雄、今道友信的美学与艺术理论成果的概括性研究,同时也对发足于明治时代、直至平成时代结束的日本近现代美学艺术学择其要者做了概观式描述,旨在为中国当代美学艺术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与参考。
三、中国古代感物美学
获奖人:李 健
获奖等级:第一届深圳大学十大人文社科成果奖
获奖名称: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著作)
作为中国古代具有原创性的美学理论,感物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存在着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蕴含着极其丰厚的理论内容。感物兴情、托物寓情是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类型,虚静、神思、应感、妙物、物化等是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方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方式,在文学艺术的形象创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感物美学》描述了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哲学基础、发展历史,细致解剖了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类型、方法,发掘了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审美体验特征及其对艺术形象创造的价值。意在通过对古代感物美学的深入研究,加深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认识,寻求激活古代美学范畴的途径,为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艺学、美学提供参照。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逻辑进路与实践创新
获奖人:周建新
获奖等级:第二届深圳大学十大人文社科成果奖
获奖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逻辑进路与实践创新(论文)
发表于《理论月刊》2022年第10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对于赓续民族文明血脉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数字化为其守正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数字化所具有的资源整合性、多元性、广受众性等优势,能很好地打破传承理念碎片化、传承手段单一化、传承体系断层化等困境,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的互嵌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数字化所带来的文化数据整合、文化空间共享、文化沉浸传播、文明交流互鉴等创新路径,有助于推动文化资源整合、文化空间延展、文化体验深入、文化互鉴畅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与活力,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作为“想象”与“表现”的艺术——科林伍德美学思想研究
获奖人:李永胜
获奖等级:第二届深圳大学十大人文社科成果奖
获奖名称:作为“想象”与“表现”的艺术——科林伍德美学思想研究(著作)
《作为“想象”与“表现”的艺术——科林伍德美学思想研究》主要从“想象”与“表现”两个视角研究科林伍德的美学思想,并对其理论得失、历史地位做出自己的判断。科林伍德美学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精神镜像:或知识地图》和《艺术哲学大纲》为代表,后期以《艺术原理》为代表。其前期美学在继承黑格尔相关论述基础上,对于艺术作为认知而导致的终结和新生及其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做出了自己的理解。此外,其前期美学还用想象重新界定了崇高、优美等审美范畴。而后期美学则在克罗齐的基础上,对表现做出了新的系统性理解,将“想象”上升为一种情感的意识和探测的理论,并据此界定了艺术与非艺术,好的艺术与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