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8日上午,深圳大学高质量期刊论坛暨“新质生产力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创新”会议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音乐厅举行。该会议由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办,围绕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生产力,特设两场会议研讨,并邀请非遗代表性专家进行传统工艺展示与互动。校内外专家代表共44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领导致辞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主任兼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刘琨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表示本会议的举办是深圳大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学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的又一次积极探索和尝试,希望以此汇聚各方智慧,为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杂志期刊是宣传传播学术成果的一个重要载体,深圳大学此次论坛邀请杂志主编与学者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与优秀传统艺术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特色。新质生产力在学术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创新。一篇好的学术文章至少有三个特征:一是站在较高维度思考社会、人性等问题;二是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探究问题;三是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现有数据,选择恰当的研究材料。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报水:新质生产力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创造力,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圳作为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城市。深圳大学作为深圳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需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更好地履行起大学责任、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本次论坛邀请各路群贤一起探讨“新质与传统”的议题,意义在于促进交流,共同努力赓续中华文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磅礴力量。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书记张剑滨:技术与艺术关系密切,每一次时代的技术进步都推动了对艺术创新的发展。尤其当下,我们面临着信息技术的冲击,一定要主动面对技术与艺术发展的时代课题。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在“十四五”规划当中,把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作为重点方向,同时在实践方面成立相关研究中心和平台。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如今已发展为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大家庭,希望在技术发展与艺术传承实践中,也能够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专家学者的更多帮助与支持。
非遗工艺体验
夏氏灯笼
内画艺术
面塑艺术
脸谱面具绘画技艺
会议研讨
第一环节
第一场会议研讨中,六位艺术类学术期刊的主编和资深编辑围绕“新质生产力和传统艺术的创新传承”的主题,对各自刊物和论文审稿感想进行分享交流。
本场会议主持人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新教授。
《艺术传播研究》主编王廷信教授:本刊初创于2008年,原刊名为《音乐传播》,其初创之时恰逢国家对文化传播特别重视,刊号申请过程较为顺利。如今本刊的关注主题不局限于音乐,而关注艺术传播现象。对于学术论文投稿,学者应注意规范性和专业性。如在参考文献方面应注意溯源,以体现学者对该领域研究脉络的把握。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夏波教授:本刊虽叫“戏剧”,其实不仅发戏剧相关论文,同时也关注影视。尤其戏剧影视学领域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新的现象的分析及其背后的规律性。本刊也关注文化产业化的现象。对于艺术类论文的评判标准有三“深”:深厚的文献,深刻的思辨,深切的感受。艺术类论文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推动艺术创作,艺术学研究应与实践紧密联系。
《民俗研究》主编张士闪教授:本刊关注的“民俗”,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发表论文涉及哲学、政治学、历史学、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在学术研究方面,学者要善于“提概念”,简短恰当的概念更有助于优秀学术理论的传播和交流。
《民族艺术》副主编黄怡鹏研究员:本刊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其研究对象相对明确,学科则没有限制。特色栏目包括“学界名家”“艺术人类学”“艺术考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是联合国公约视角和框架下编排的论文合集,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其视野较高,如针对公约对非遗概念的解读,新政策的解读,其他国家地区的个案分析等,有助于解决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中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建构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艺术探索》执行主编李永强教授:本刊注重以小见大,以艺术学为基础进行微观研究,离艺术的本体更近。在论文投稿方面,首先,一个理想的优秀学者,应具有明确的学术风格和专一的学术研究领域。这是其专业性的体现。其次,论文作者可从编辑角度考虑,重视文稿的格式和规范表达。表述清晰是提高论文引用率的一个因素。最后,在研究角度上,若选题为冷门主题,可以小见大,贴近期刊定位,提高投稿成功率。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资深编辑刘洋编辑:本刊的文章70%为学理性的文章,这部分内容与各个艺术门类相关,采用跨学科的理论对影视进行研究,如哲学、传播学、民族学等。剩下30%的内容则动态调整。本刊倚重专家约稿,同时也注重新生力量,关注时代发展与跨学科研究。
第二环节
第二场会议研讨中,四位艺术学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学术动态和研究经验进行分享交流。
本场会议主持人为深圳大学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振旺教授。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晓红教授:为申请中国电影金鸡奖落户厦门,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于2014年开始筹建。我们从全国各地抢救性地拷贝了三万多份胶片时期的电影资料。电影博物馆还收藏了几千份珍贵地电影海报、手稿、剧本等档案,以及大量胶片型工业时期的设备。我们相信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可以利用技术,更妥善地保存这些珍贵资料。另外,我们去年创办了期刊《戏剧与影视评论》。本刊以发表学术研究文章为主,包括戏剧影视研究、新媒体研究、艺术学理论、艺术史论等。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高建平教授:关于如何保持学术创作力?首先要锻炼好身体,才有精力进行研究,坚持写文章。另外,专家们提及的“概念”,有时确实是个重要问题。我在文章里区分了“美学在中国”和“中国美学”的概念,便是为了帮助理解中国美学建设的发展历程。我昨天在广州大学的讲演,提及另一概念“间距”,用以形容“艺术”与“技术”之间的抽象“距离”,帮助理解两者关系。通过控制好与技术的“间距”,艺术得以确立和发展。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志忠教授:何为故宫学?故宫是一个文化综合体,是国家宝藏,也是学术研究的宝藏,可供学者进行音乐、戏剧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在深圳研究故宫学似乎显得边缘,其实深圳非常注重文化产业发展,所以故宫学研究在此获得很多支持。为创建学术故宫,故宫博物院开办了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向各大高校开放报名,以及提供开放课题,学者申报成功后可获得其文献文物支持。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张毅教授: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的优势在于讲究意境与情绪。中国工业善于生产“好”产品,而在“美”方面,则可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优势。学者应作为桥梁,整合各方资源,发掘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将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也就是说,通过艺术的手法,让科技赋予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
主办单位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
承办单位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
深圳大学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创新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中华传统艺术数字化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深圳大学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重点实验室
深圳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基地
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
深圳大学敦煌艺术创新研究中心
撰文:黄佳佳
责编:陈仕国
审校:刘 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