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24日
“2021年2月20日上午,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周建新教授撰文《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它蕴含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文明、坚持“五位一体”的整体性文明、坚持东西互鉴的交流性文明、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创新性文明等多重内涵,充分彰显了中国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贡献和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世界意义,吹响了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闪耀着理论的光芒,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深远的指导性。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重大论断,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如下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文明
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种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最为本质的内涵属性。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人民利益至上,民生幸福得到高度重视,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最为基础的体现。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民本地位得到充分保障,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最为根本的体现。“民者,国之根也。”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容。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文明的集中表现。
坚持“五位一体”的整体性文明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整体性文明的突出体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尽快实现工作重心转移。随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理念,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构想,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党的十八大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社会文明的科学理念。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五个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整体共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又是重大的人类文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明确和完善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统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性特征。
坚持东西互鉴的交流性文明
人类文明是多彩的,也是平等和包容的,是多元文明相互促进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文明各有历史基础、特色优势又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千百年来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既注重传承弘扬又强调辩证扬弃中华传统文明,同时还善于学习借鉴并批判超越西方文明。这充分体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坚持东西互鉴的交流性文明,承认和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中国不仅是积极倡导者,更是坚定行动者。“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把握人类文明进步大势的基础上,多次深刻阐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真诚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从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开辟了新路径,为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凝聚了新共识,充分彰显了中国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深邃智慧、积极贡献与责任担当。
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创新性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掷地有声地提出“走自己的路”。我们何以能自信地“走自己的路”?答案就在于“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盖其缘由,首先,在于我们有“走自己的路”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鲜红底色,这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次,在于我们有“走自己的路”的勇气。我们勇于打破“西方化”的神话,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种种弊病,不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老路,不照搬西方国家发展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总结经验教训、借鉴人类文明,敢闯敢试,不走寻常路,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自己的路”,体现了一个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文化自强的泱泱大国的非凡创举,展现了一个“文明先进的中华民族”和“文化创新的中国”新形象,生动诠释了作为创新性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征和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18ZD01)阶段性成果
作者: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建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