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2021年重大招标课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文明典范研究”(SFQZD2105)研究成果。
【摘要】:城市文明典范,是城市演进所铸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型范例,不仅要有和谐统一的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还要有高辨识度和认同度、强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即鲜明的“城设”。深圳城市文明典范建设,可以提升“城设”能级为重要抓手。
一、城市文明典范需要鲜明的“城设”
“城设”由“人设”的概念引申而来。所谓“人设”,最早是指动漫、游戏等作品对虚拟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征的人物设定,后来延伸到其他文艺创作领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而出现的粉丝经济、网红现象,“人设”开始用于指代明星及公众人物设定的公开形象,正面讨喜的“人设”可以帮助明星及公众人物提升人气,带来流量效应。
城市与人的特征相似,拥有可以塑造、培育并被公众认知、接受的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城市又有与人的特征不同之处,人的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既有先天遗传基因,也有人在实践中习得和改造的成分,而城市的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则主要依靠一代一代的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以及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组织、个人的创设与营造。这种对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的有意识的创设,即为“城设”。
(一)鲜明的“城设”彰显城市文明
“城设”是城市文明的显性特征。很多享誉世界的城市都因其独特的历史传统、整体风貌、文化或经济等元素而具有鲜明的“城设”。比如,罗马因悠久的建城历史而被冠以“永恒之城”,西安因见证了多个王朝更迭而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威尼斯因密布于城市的水道而有“水上都市”之称,洛杉矶因发达的好莱坞电影产业而成为“世界电影之都”。城市文明典范,不可能是那些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模糊不清的城市承担的使命。城市文明典范建设,必须要形成并依托鲜明的“城设”。
“城设”是城市文明的高阶形式。城市建设初期的成效主要以解决城市人口生存、就业等问题为主要考量,过于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而忽视城市的其他功能,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工业化景象也由此而来。当城市文明演进到特定阶段,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的问题必然得到关注。有的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清晰可辨、别具一格,比较容易形成鲜明的“城设”;有的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与其他城市相近或雷同,但只要仔细体味并用心经营,就可以在细微处发现并提炼出独到之处。形成鲜明的“城设”,是每个城市文明进阶都可以选择的有效方式。
“城设”是有意识的城市文明创设。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文明有不同的创造性成果,其综合体现就有不同的“城设”,而一个城市也可以由一个“城设”延伸出多个相近的“城设”。比如,伦敦因工业革命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强市”,但也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被冠以“雾都”之名,后来推动的城市治理与产业转型,使得伦敦目前成为享誉世界的“金融之城”“创意之都”。再如,巴黎是传统的“艺术之都”,但是城市建设者始终追随时代脚姿不断推动城市进化发展,努力调和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关系,今天的巴黎又有“时尚之都”“浪漫之都”的美誉。“城设”,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来自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自觉的创设。
(二)鲜明的“城设”凝聚文化认同
“城设”指明城市文明发展方向。人是文化的承载者,文化认同是人们以特定文化为基础的集体肯定性体认,对于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判断具有根源性影响,尤其是人在公共空间和公共场合的表现更是以文化认同的标准为指南。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在职业分工与合作之中开展相互之间的交往活动,人们在交往中同构着相似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价值、制度、组织,为城市秩序和社会体系运行提供了新的认同形式。而“城设”的形成,同样是人们长期互动交往中达成文化认同的结果,同时也是城市文明过去、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指向。
“城设”奠定多元文化共生基础。城市是不同种群的人聚居之所,尤其是新兴移民城市更是多元文化共存、碰撞、交融的场域。由“城设”形成的文化认同,是尊重、保护、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基础。多元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姿。多元文化共生,能够促使文化融合和传承发展,既保持各自的特色和内涵,又不拘泥于各有的意识形态,产生广泛认同的包括价值观念、艺术审美、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优秀文化产物,将特有的文化多样性融入并丰富城市文明生态。
“城设”推动城市精神凝练升华。城市精神综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目前,很多城市都提炼并发布了各自的城市精神,但“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卓越”“文明”等高频词出现在众多城市精神的表述中,这也印证了城市发展思路和方式雷同、城市特色不鲜明的现实问题。这些词概括的是城市本就应该具有的共性特征,并不是哪个城市独有的精神。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都可以创设与众不同的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城设”可为城市精神提供更好的诠释。
(三)鲜明的“城设”激发城市活力
“城设”吸引有活力的人集聚。人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是城市活力的来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发展依然离不开技术劳工、社会大众等群体的贡献,但赋予城市取之不尽、长盛不衰的活力则需要更多有活力的人。有活力的人是那些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城市建设者、科技创新者、经济推动者、文化成就者、社会服务者,他们是对“环境”要求较高并会因“环境”而迁徙的“智慧候鸟”,能够满足他们对“环境”要求的肯定不是墨守成规、温吞拖沓的城市,而是具有鲜明“城设”的城市。鲜明的“城设”,意味着城市拥有卓尔不群的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这是不安于现状、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的“环境”基础,是吸引有活力的人集聚于此,并不断激发城市活力的源头。
“城设”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城市是创新的空间载体,现代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创新活动和成果大都出现在城市,城市创新能力由此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分解为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5个一级指标,而这些指标无不与鲜明的“城设”所营造的“环境”、集聚的有活力的人紧密相关。“城设”让创新成为一种生产要素,融入工业、商贸、文化、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也成为一种价值观、人格力量和社会心态,引导人们把创新看作是人生追求,普遍投入各种创新活动,从而带来城市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城设”助推全球影响力的形成。一座城市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与其他城市或区域交流和合作。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是能够吸引和整合全球企业、品牌、商品、服务、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并长期维持这种表现的城市,其城市空间和基础设施能够高效、方便、快捷、密切、稳定的连通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能级以高端、发达的服务业为主导并辐射全球,人居环境和社会文化高度友好、开放、包容、有序,成为全球资源的汇聚地、一流的全球服务缔造者。鲜明的“城设”,是吸引全球资源关注并获得好感与信任进而达成合作的基础,也是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运行体系,促进个人、社会组织、社区把全球资源应用于城市发展,并不断凸显全球影响力的保障。
二、国际典型“城设”经验
(一)迪拜:从“基建狂魔”到“奇观之城”
迪拜地处封闭的阿拉伯半岛、石油资源相对于邻近城市并不丰厚,但只用了50年就完成了从沙漠小城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在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20》中,迪拜仅次于A++(世界一线大都市++)等级的伦敦、纽约,与东京、巴黎、新加坡、中国香港、上海、北京同处于A+(世界一线大都市+)等级。
迪拜的发迹源自20世纪60-80年代逐姿确立的航空枢纽地位。为了吸引国际旅客停留,缺乏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迪拜秉承“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极致”的精神,在沙漠中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和“之最”。迪拜商场密度仅次于纽约,排名世界第二,比伦敦、巴黎分别高4倍和2倍多,迪拜购物中心拥有世界最大观景窗的迪拜水族馆和水下动物园,规格达到奥运会标准的溜冰场。迪拜斥巨资建设了集酒店、住宅、写字楼于一体的高82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打造了世界上第一座“七星级”酒店—阿拉伯塔酒店,以独特的帆船造型和极尽奢华的酒店设施,树立了迪拜的旅游形象标杆。此后,迪拜第一座人工岛—棕榈岛完工,岛上号称全球最豪华的亚特兰蒂斯酒店成为迪拜又一座高出镜率的标志性建筑。这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建筑,使得迪拜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基建狂魔”。
在创造基建奇迹的同时,迪拜不断发力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迪拜创办的赛马世界杯是当今世界标志性的马术赛事,参赛者大多是各国王室及各界名流,高规格的赛事为迪拜带来了高端的“朋友圈”,赢得了国际流量。在迪拜,无论是潮酷青年、运动达人,还是亲子家庭,都能体会到各自专属的乐趣,为迪拜赢得了好口碑,使得迪拜成为闻名于世的旅游度假胜地,成就了沙漠中的“奇观之城”。
(二)新加坡:不断更新的“花园城市”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小城,拥有一种漂泊世界的危机感,1959年实现自治之初,就着眼于未来40-50年的长远发展,聘请联合国专家完成了整体发展规划,之后每10年进行一次修订,以适应新时代的城市要求。
在20世纪60年代以制造业为主的时代,新加坡提出了打造“花园城市”的理念,以绿色魅力的生态环境与其他城市工业污染的形象相区分,成功塑造了新加坡宜居的城市形象,成为吸引外商和企业的第一张名片。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加坡为了保持城市活力,大力开发滨海湾CBD区域,建设了金沙酒店、滨海艺术中心、滨海湾花园、科学艺术博物馆等一系列龙头项目,并致力于夜经济发展,打造了世界首个夜间动物园、世界首个F1夜间赛,以其独特的活力生活,再次吸引了世界人才和企业的目光。
为了让国际精英心甘情愿地留下来成家立业、长久生活,新加坡关注不同目标人群的特点和需求,以差异化的方式进行定向吸引。新加坡针对“千禧一代”的特质,加强城市品牌宣传,在2017年发布了以“你想成为谁”为关键词的“心想狮城”(PassionMadePossible)品牌,突出“你在这里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愿望纬度”进行人群划分。针对美食主义者、城市探索者、精品收藏家、极限挑战者等七大“激情部落”(PassionTribes)人群,打造专属的激情生活,设置专属的“激情游线”(PassionTours),让他们在新加坡找到自己的激情归属。为了吸引精英家庭的停留,新加坡致力于打造儿童友好酒店、儿童友好购物中心、儿童文化娱乐设施等项目,向所有爱孩子的家庭抛出橄榄枝,打造专属孩子的“儿童友好”城市。
(三)特拉维夫:为筑梦而“永不停歇的城市”
特拉维夫是一座典型的由移民建立起来的城市,是以色列的经济中心、创新中心,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神经中枢。以色列77%的初创企业、81%的投资机构、72%的孵化机构,以及85%的研发中心均设在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的成功取决于为汇聚全球的追梦人,精心设计出一个国际人才可以筑梦的“城设”:“永不停歇的城市”(Non-StopCity),意在让特拉维夫成为唤醒和成就全球创新人群梦想的城市。“永不停歇”代表包容与开放—让特拉维夫成为所有居住和创造这座城市的人群发现自我的一面镜子;“永不停歇”代表自由—不论新的移民是什么样的人,特拉维夫都用最大的包容,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永不停歇”代表创新—让城市在每一个层面都可以塑造和引领未来;营造“永不停歇的生活”—多样的创业空间和热闹的夜经济、夜生活;强调让市民和公众真正参与“永不停歇的创新”—免费Wi-Fi覆盖全市80个不同地点,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免费服务。
特拉维夫的城市宣传营销是针对目标群体的“靶向打击”。他们为全球媒体记者们策划深入城市生活、体验城市文化的旅行,通过媒体事半功倍地提升特拉维夫的全球媒体形象。针对全球创新、创业人士,特拉维夫全球城市办公室推出了“特拉维夫创业城市之旅”,带领科技人群甚至是来访的世界政要参观特拉维夫的创业公司、孵化器、加速器、图书馆,让大家实地体验特拉维夫的创业生态和轻松自由的城市生活。
为保证国际人才的梦想开花结果,特拉维夫致力于“孵化梦想、陪伴成长”,在创新创业转化端,成立了多项针对国际人才的孵化项目,与国际机构、企业合作,吸引世界顶级的科技公司,成立真正具有国际基因的“跨国孵化器”和研发中心。这一系列“城设”营造的“组合拳”,彻底激活了特拉维夫的城市活力和创造力。
(四)经验启示
迪拜、新加坡、特拉维夫三座城市都属于新兴移民城市,尽管各有不同的“城设”,但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形成了鲜明的“城设”,并且形成“城设”的路径方式基本相同,其经验启示总结如下:
第一,“城设”必须由政府部门主导统筹。
“城设”的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多方资源和力量共同完成。政府部门必须全程主导并参与“城设”的谋划、形成、塑造,保证相关工作思路和行动的高度统一。
第二,“城设”必须经过别具匠心的谋划。
“城设”的形成是一种城设形象设计活动,“城设”不可能凭空而来,也不能主观臆想,需要政府部门组织相关机构、个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准提取可以外显并与众不同的城市特征。
第三,“城设”必须与其他城市高度的差异化。
“城设”不能与其他城市雷同,必须代表城市独有的特征,形成鲜明的特色,这是“城设”能够站得住、立得稳,对外具有高辨识度和强影响力的前提。
第四,“城设”必须投入高契合度的城市建设。
“城设”不能仅停留在语义表述上,需要可显化的具体形象,即依托相应的载体和活动予以呈现,让人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及其意义。这必然需要人、财、物的投入。
第五,“城设”必须开展精准的城市宣传推广。
“城设”需要在城市外部树立形象,必须通过有效的城市宣传推广来达到目的。有效的城市宣传推广,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时机、对象、策略、方式,以使“城设”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第六,“城设”必须辅以组合性的实施策略。
“城设”需要长期营造,城市面貌、产业结构、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改善等方面在统一的主题下实施行动,既保证“城设”的稳定性,又发挥“城设”的长期效应。
三、深圳“城设”
深圳建市40多年来取得了诸多非凡的发展成就,获得了诸多荣誉,让这座新兴移民城市焕发出熠熠光彩。但从“城设”的角度来说,深圳目前的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辨识度和认同度不高、感召力和影响力不强,“城设”不够鲜明。
(一)城市外在形象缺乏整体性和辨识度
深圳城市面积不大,但各行政区发展思路、方向、方式、水平差异较大。从积极意义上来说,这种格局有利于城市内部各区错位分工互补、差异化发展,如果各区能够达成竞合关系,则有助于保持城市发展活力和潜力。但是从城市外在形象上来说,这种“遍地开花”的景象看上去异彩纷呈,却也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无法形成完整、清晰、深刻的印象。
在城市精神文明的空间载体建设上,深圳不乏大手笔的投入,但同样是以“遍地开花”为思路。比如,深圳规划建设的“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包括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国深博物馆、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此外,还新增两大文化设施—湾区书城、深圳博物馆新馆(暂定名)。这些文化设施分布在全市,涵盖历史、艺术、科学、自然等领域,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但是,这种分散的布局,只会给人以文化设施齐全且投资巨大的感受,并不能给人留下完整、清晰、深刻的城市文化印象。
此外,深圳的会展及文化活动非常丰富,主办、承办、参与单位很多,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和推广,但也存在组织单位思路与行动不统一、活动质量良莠不齐、影响力提升速度缓慢等情况。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主题、清晰的主线,在此基础上还要使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成为彰显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气质并且具有高辨识度和认同度的载体。
相比而言,一些城市虽然仅有为数不多的文化设施,但却具有整体性和辨识度很高的外在形象。比如,悉尼歌剧院不仅让悉尼拥有了蜚声国际的城市文化标识,也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家地标式建筑;维也纳金色大厅让欧洲内陆小国奥地利的维也纳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音乐之都”;卢浮宫的意义不仅在于是一座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建筑,更是让巴黎这座城市的外在形象具有了鲜活的面貌,甚至成为法国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文化形象之一。从文化活动来说,更是如此,比如“戛纳电影节”“达沃斯论坛”分别让巴黎小城戛纳、瑞士小镇达沃斯吸引了世人关注,树立了城市形象,“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戏剧节”让中国乌镇迅速蜚声国际。
鲜明的“城设”才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深圳的“城设”,应该用心筹划并经营“鲜明特色”,形成具有整体性、高辨识度和认同度的外在形象。
(二)城市精神气质缺乏个性和影响力
深圳历来重视培育和挖掘城市精神。深圳精神经过了三次的迭代创新,1990年,深圳精神总结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2002年,深圳精神概括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2020年深圳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上,发布新时代深圳精神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
很多城市高度重视城市精神的提炼,但从各个城市公开发布的信息来看,城市精神也陷入了“千城一面”的怪圈。很多城市都将“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卓越”“文明”或语义相近的词汇作为自己的城市精神,尽管有的城市殚精竭虑地在城市精神表述上谋求创新,但也难掩城市精神高度同质化的现实。比如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北京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广州的“务实、求真、宽容、开放、创新”,娀汉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成都的“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东莞的“海纳百川、厚德务实”,佛山的“敢为人先、崇文务实、通济和谐”。城市的确有相似性,城市所崇尚的精神气质可以有一致性,但城市也需要有自己的特质,城市精神气质也需要有个性。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高度凝练,体现和倡导的是市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但是,城市精神反映的是城市内部向度的精神气质特征,而“城设”指向的是城市外部所能明显感受得到并高度认同的城市精神气质特征。形成“城设”是城市内外部共同进行的城市文化形象建构行动,其主要目的是树立高辨识度和认同度的城市特质。比如罗马的“永恒之城”、巴黎的“浪漫之都”、迪拜的“奇观之城”、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特拉维夫的“永不停歇的城市”,这些“城设”表述的并不是内部向度而是外显的城市精神气质特征,是向世人展示独具一格的城市特质。深圳的“城设”,需要以反映城市特质为基础,形成高辨识度和认同度的外在形象,强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精神气质。
(三)深圳“城设”的主题词:“活力之城”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从无到有,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能够进化,也可能衰退。城市活力是指城市空间里让人能够感受到的旺盛的生命力,来自城市密集且优越的环境、异质且互动的人群、繁荣且强大的产业、愉悦且多彩的生活、自给且丰富的机会。
第一,城市活力需要发挥密集的城区空间和异质人口的协同作用。
城市密集的城区空间的多种功能以及大量异质人口的高度混合,能够产生极其丰富的可能性,充分满足工作、休闲、互动的需要。种类多样的城市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各种服务以及教育、社会和文化机遇,异质人口也可以自主选择生活模式,而城市在物流、客流、信息流中获得活力。
第二,城市的活力与城市的产业活力紧密相关。
产业必须依靠从事具体经营活动的企业,企业需要城市里追求创新、充满活力的人。城市活力需要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的年轻人,他们是城市中各种各样创造发明、创新成果的受益者、消费者、拥趸者,他们也是最少约束、最大成长、最少成规、最易创新的群体。
第三,城市生活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与多样性。
一座城市内包括商店、餐厅、茶楼、咖啡馆等在内的各种便利设施,能够创造条件全天不断地吸引人们来进行更多非正式的社交,从而使城市变得充满生机。德国汉堡市政府授权艺术家组成的合作社使用和管理一个长期疏于维修的历史建筑群,艺术家们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将其改造成一座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形式独特、内容丰富的文化综合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城市发展的成功范例,即通过保护公共空间的城市政策来促进文化和社会活力。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是一个非政府组织与当地官员、艺术家、建筑师、科学家、学生和社区成员共同将一块荒废的三角形土地改造成社区聚会、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给城市带来了充沛的活力。
第四,城市应该拥有优越的创业就业环境。
每座拥有活力的城市,都有与其地理位置、城市经济、创新活力相应的大学,和大学的专业学科相配套、相呼应的产业龙头企业、中小微创业企业,正好承接了大学外溢的年轻一代、创新一代、活力一代。这样的企业矩阵形成的产业群,构成了一座城市创新的体系化的动力传动系统。著名大学起到了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青年才俊的蓄水池的作用。年轻人因为求学而来,因为就业创新创业而留下。
城市活力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人口结构、产业特征、城市生活、就业环境,而深圳在这些方面都可以一一对应。
第一,深圳城区空间和异质人口的活力。
深圳属于典型的新型移民城市,城区、街道、建筑、人口密集,据最新统计,深圳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流动、年轻,决定了深圳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特征。流动混杂的文化身份,让深圳始终处于一个异质文化的接触点、边缘地带或缓冲空间,而最具创造性和活力的文化往往产生于此。
第二,深圳产业的活力。
深圳设立经济特区之初恰逢全球产业转移潮,深圳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入资金和先进技术,摸索出“三来一补”的制造业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深圳着力于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关键一环。21世纪初,深圳产业结构由传统加工业升级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知识、技术取代劳动力、土地成为深圳经济的新亮点。2012年前后深圳开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新技术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业强而有力的发展成果助力深圳经济保持充足的活力。
第三,深圳城市生活的活力。
深圳城市容积率高、结构紧凑、人口密度高,公共服务设施、商业网点等设施的利用率和效益高,因此设施也会更加完善,吸引的商家会更多,生活圈便利度、服务可达度、业态丰富度、环境品质度也会更高。此外,深圳拥有著名的景点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是国内外游客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深圳经济发展水平高,服务业发达,城市生活圈保持着非常高的活力。
第四,深圳就业环境的活力。
城市移民既改变社会的经济、贸易和政策体系,也以一种文化旅行的方式催生着多元的新文化。深圳拥有全国进姿最快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构成了深圳创新的体系化的动力传动系统。著名大学能够吸引优秀的青年才俊前来学习,优秀的企业能够为人们创造大量的就业创新创业的机会。深圳拥有大量的城市移民,他们为追逐城市优势而来,创造着不断变化中的城市与文化秩序,成为引发变革和创新的决定性力量,是深圳始终保持城市活力的源头活水。
综上,深圳的城市空间、人口结构、产业特征、城市生活、就业环境均充满活力,因此,深圳的“城设”可以归结为“活力之城”。
四、提升深圳“城设”能级的建议
深圳城市文明典范建设,不仅要提供城市文明发展成果的范例,还需要在城市文明建设的思路、路径、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引领。为加强深圳城市文明典范建设,建议从“诚、心、实、意”四个方面提升深圳“城设”能级。
(一)营造“城设”整体环境:“深圳之诚”
以“活力之城”为城市定位,按照“系统化组织、整体化实施、多元化参与、长效化管理”的思路,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设计、精细化管理、精准服务,不断提升深圳“活力之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颜值、质感、温度。
提升城市颜值。颜值,是指对人、物和环境的外观特征优劣程度的测定。城市颜值,是指城市空间、景观、风貌的美观程度。美丽的城市对人有吸引力,才会产生城市活力。尽管深圳城市美观度不断提升并得到诸多好评,但距离尽善尽美的城市颜值还有提升空间。深圳需要深入贯穿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以人为本,进一姿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特色街巷改造、社区风貌塑造等工作,全方位打造“一街一景”,将高架下、天台上、道路旁的“边角料”盘活利用为人们身边的好去处,在城市公共空间配套运动场、景观跑道、休闲设施等,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全要素塑造温暖动人的“城市表情”,扮靓城市“颜值”,让城市活力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满足人们多样化、深层次的需求,让公众对城市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提升市民通勤幸福指数。有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深圳是我国一线城市中通勤单程平均耗时最短、通勤速度最快的城市。但事实上,深圳市民出行高峰时段的车辆拥堵、公共交通设施上的人潮拥挤,始终是触发深圳市民不满情绪的原因之一,也是社会层面上个体之间的矛盾引发点之一。深圳建设城市文明典范,不仅要做缩短通勤时间、加快通勤速度的表率,还要在有效解决城市车辆拥堵、人潮拥挤方面提供深圳经验,进一姿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体系设计,丰富市民出行方式选择,制定并实施引导错峰出行的举措,提升交通服务共建共治共享水平,推动通勤与生活深度融合,让城市出行更有效率。
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城市活力需要城市中不同角色的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达成人与自然、建筑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从而得以形成和激活。深圳城市文明建设在许多方面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但成为城市文明典范还需要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聚力打造精致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尤其是在看似寻常的细节之处用心用力。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和维护,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投入,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畅通和丰富公共信息发布渠道,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创造条件,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服务,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城市赋能更高效的运营与管理机制,凝心聚力共绘深圳“活力之城”的幸福底色。
(二)打造“城设”空间载体:“深圳之心”
深圳是移民城市,尽管“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暖心话语为城市移民带来了融入感,但却改变不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家乡情结。在深圳,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市移民都能够找到内心的归属感、融入感、认同感,才会在深圳找到家的感觉,才会真正融入这座城市,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深圳并且汇聚在一起,成为深圳源源不竭的城市活力。
中心商务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已被很多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枢进行重点打造。经济对于城市活力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把城市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生命体,经济是城市的血脉,政务中心是城市的大脑,绿地是城市的肺,跳动不息的城市心脏就是城市中心文化区。
中心文化区CCD(Central Culture District)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并具有城市一流生活品质、高尚人文内涵、完美生态环境的区域,其功能是满足城市人群集中娱乐、休闲、社交、消费、教育等文化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文化区已经存在和发展了若干年,比如,纽约曼哈顿中央花园、巴黎香榭丽舍大道、悉尼歌剧院文化中心区等。这些中心文化区不仅是城市文化设施及活动集聚区,也是国际知名的城市文化地标和文化名片。
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的评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致力于对标国际标准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市民带来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但这些文化设施的风格及规划理念或依据自然景观或沿袭当地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并没有充分彰显深圳新兴移民城市“活力之城”的特征,没有将城市移民的归属感、融入感、认同感的因素考虑在内,很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圳中心文化区。
以“深圳之心”为名,打造符合深圳“活力之城”特征的深圳中心文化区。在现有规划建设的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中遴选其中一个适宜的文化设施,明确其“活力之城”文化中心区的定位,以彰显深圳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质为主题,在文化设施内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发掘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所具备的生机勃勃、充满个性、创新包容、多元平等的独特文化基因,使其承载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内容和形式,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体验式、交互式等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让公众在“深圳之心”既能真切体验到自己家乡的文化元素,又能深切感受到深圳“活力之城”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成就。
(三)完善“城设”产业支撑:“深圳之实”
近年来,深圳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颇具规模。深圳有良好的产业创新氛围,但之前深圳的创新产业比较分散,需要通过创新产业集群来形成更加完善的创新产业生态,在集群内部推动创新企业的优势互补。2022年6月以来,深圳连续出台多个产业集群政策,拟推动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系统化促进深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圳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既是深圳“活力之城”的生动体现,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
尽管深圳出台产业集群政策助推创新发展再上新水平,然而深圳的产业创新仍存在瓶颈。一方面,深圳企业创新存在技术能力储备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深圳企业创新存在经营成本和人才成本较高的问题。
打造产业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制定实施深圳产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完善深圳产业长期稳定持续投入机制,引导优势企业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向基础研究的合力,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支持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推动深圳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力之城”。
实施产业创新人才“强磁场”战略,创新产业人才“引、留、用”机制。一方面,拓宽招才引智的国际化渠道,并对创新人才给予专项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加强深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加快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人才系统的“引、留、用”机制,强化对高科技人才的激励,实现人才的“快乐创业、幸福生活”。加大创新团队招引力度,吸引具有国际发展前景的产业创新团队入驻,支撑深圳产业创新的人才队伍,为“活力之城”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优化“城设”传播策略:“深圳之意”
城市传播的主旨是编织关系网络。深圳的“城设”传播需要以“活力之城”为主题词,建立跨文化、多样化的城市传播方式,讲好深圳故事,全面提升深圳的国际影响力,使深圳跻身国际一流城市前列。
以文化交流促进“城设”传播。建立全方位的交流方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信息化的传播手段,加强文化交流方略和话语方式的匹配性,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增进不同文化主体民众之间的日常往来,让民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深圳的特殊魅力,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民心相通,为跨地域、跨文化之间深度合作构筑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树立深圳“活力之城”的外部形象,推动深圳与世界各国主要城市建立普遍交往关系。
在“城设”国际传播中引入市场机制。“活力之城”的传播,不需要过多考虑文化差异的因素,完全可以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以企业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主体,按照市场认同的商业模式运作,注重传播资源的配置、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途径的探索、传播方式的优化,更加重视国外受众的需求、欣赏习惯,关注传播的持续性和效果,从而使“城设”国际传播活动更加具有灵活性、主动性。
加强深圳“城设”的数字化传播。深挖深圳“活力之城”的文化符号,在虚拟空间建构极具深圳特色和体验感的城市形象,强化公众的沉浸式体验感,以全新的交互方式实现物理空间缺席、精神空间在场的“城设”传播。充分发挥政府、专业机构、主流媒体的引导效应,明确深圳“活力之城”的整体形象,在微信、抖音、快手等移动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知乎、豆瓣等自媒体传播矩阵适时发布主流议题,提高城市传播的趣味性、互动性,使城市传播范围更广、内容更细。借助网络舆论领袖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城市形象,通过他们的流量和粉丝人气,广泛传播城市形象,最大范围的获得公众对深圳“城设”的认同,提升深圳“城设”传播的力度、广度、深度。
文章来源:《先行示范区研究·报告》 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