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期做好文化工作指引方向、凝聚力量。2023年出版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著作、蓝皮书等213部,发表学术论文2675篇。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整体呈现如下特点: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产业新方向、聚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备受关注、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研究持续升温、文化消费关注度有所提升、乡村振兴研究引人注目、地域文化产业研究范围有待扩大、文化产业海外传播缺乏具体研究、学术会议活动日益丰富、学术期刊的文化产业研究呈现连续性与稳定性。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地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年度报告等议题仍是重点内容,其中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ChatGPT、文化消费、乡村振兴、文化元宇宙、现代城市文明形态、文旅融合为学术热点。同时,文化产业年度报告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稳步提升,学术会议的前沿性和持续性凸显,学术期刊的文化产业研究稳步发展。未来应继续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推进文化产业三大体系研究、加强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学理性分析、重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与建设、重视人文经济学研究、形成系统规范的中国文化产业国际传播研究范式。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元宇宙;人文经济学;文化产业三大体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传播
本文原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一、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研究概况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期做好文化工作指引方向、凝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出版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著作、蓝皮书等213部①,中国知网以“文化产业”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与会议论文有2675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有259篇②。与往年的研究情况相比,2023年文化产业研究成果总体数量有所下降,但细分领域的研究数量还在持续增长。学者们逐步从宏观的文化产业层面转向细分领域和新业态,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具体。本年度,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地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年度报告等议题仍是重点内容,其中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ChatGPT、文化消费、乡村振兴、现代城市文明形态、文化元宇宙、文旅融合等为学术热点。
2023年文化产业研究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期做好文化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的新时代文化使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新时期文化事业的理论启示与实践逻辑等主题成为学界关注的最新热点,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新方向。(2)重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形成。学者们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全国统一大市场、“双循环”发展战略等时代背景分析形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创新路径。(3)文化产业数字化备受关注,其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理论阐释不断深入,主要聚焦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数字治理体系等热点内容。(4)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研究持续升温。学者们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电商、体育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问题,主要研究产业融合的发展战略、跨界融合的创新路径、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建设、企业发展的定位与管理等内容。(5)学界对文化消费研究的关注度明显提升。随着2022年末对防疫政策的重大调整,我国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恢复明显,文化消费需求发生了结构性调整,学者们对文旅消费、沉浸式场景体验、国潮文创、演艺复苏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加。(6)乡村振兴依然是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视角。学者们重点关注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治理、培育乡村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等内容。(7)地域文化产业的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学者们从区域文化产业的非均衡性和差异性、区域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角度展开研究,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持续关注。(8)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逐渐走入学术视野,但学者们对中国文化产业海外传播的发展战略、动力机制、创新路径以及实践经验等内容缺乏具体的研究。(9)文化产业学术会议及其他各类活动日益丰富,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形式逐渐由线上转为线下,聚集了一批相对稳定的专家学者。关于文博会的研究内容较丰富,学者们特别关注文博会在数字文化产业中如何发挥引擎作用。(10)学术期刊的文化产业专栏研究稳步发展,学术期刊研究格局基本形成。不少其他领域的核心期刊陆续发表了文化产业相关论文,逐步呈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部分权威学术期刊对文化产业愈加关注,坚持发表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高质量论文,体现了文化产业研究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总体看来,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研究成果丰硕,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均有所提升。
二、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热点透视
2023年文化产业学术热点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ChatGPT、乡村振兴、文化消费、文化元宇宙、现代城市文明形态、文旅融合等方面。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产业新方向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期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从理论层面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从实践层面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提出了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学界的新热点。自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来,学界注重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理论逻辑以及构成体系,展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事业的思想引领作用。周建新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引领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原则、坚持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战略、坚持传统文化“双创”与非遗活化的发展路径[1]。意娜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她从4个角度分析人民维度的深刻内涵,并指出人民文化实践在增进各民族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此外,中国知网还开辟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展示了学习要词、重要论述、思想研究、权威评论等多个板块,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组织部门和高校机构紧跟时事热点,专门举行了专题研讨会与座谈会,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和阐释。如《学习时报》举办了“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中国文联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文艺的使命”主题举办了思想研讨会,深圳市社科理论界举行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学界正在全面、系统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为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二)聚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重要主题。2023年有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论文有173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内在机理、发展趋势以及对策建议等热点议题。向晓梅等人将文化产业政策按照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分类,梳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的建构维度,提出了“综合推进+分类施策”的系统性政策框架[3]。二是从不同的政策环境出发,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全国统一大市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时代背景,分析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现实路径。李凤亮等学者结合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代背景,提出文化装备生产集约化、文化资源挖掘规模化、文化市场开拓全域化等创新路径,由此形成内外协调联动机制,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4]。黄永林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重点解决供需矛盾和价值失衡的问题,推动基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衡提升的供需两侧双向升级”[5]。三是从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等角度,探究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建构一种与数字文化技术相适应的新文化经济,文化技术变革必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新一轮的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文化产业走向以数字生产为表征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议题,学界对其的关注度和研究热度显著提升,学科交叉融合特征更加明显。未来学界还可以关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针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分析其根源并提出对策建议,有助于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三)文化消费研究持续升温
2023年,伴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学界对文化消费研究的关注度有所提升。本年度关于文化消费的论文有476篇,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论文为141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旅游消费关注度明显提升。2023年我国旅游行业复苏明显,各地文化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关于文旅消费的研究较往年显著增加。文旅部于2023年3月组织开展了贯穿全年的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进一步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这对学界展开文旅消费研究具有促进作用。学界对文旅消费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夜间文旅消费、传统文旅消费转型升级、新业态助推文旅消费升级等内容。二是探索数字化赋能文化消费的新路径。学界认为数字化发展对文化消费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部分学者从数字化赋能文化消费的机理、模式及建议等角度展开研究,倡导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产品和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方式。花建密切关注数字文化消费发展的前沿领域,探索促进数字文化消费的功能重塑机制、内容拓展机制、场景创新机制[6]。三是多角度分析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相关因素,如数字化发展、互联网环境、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等。同时,学界还关注影响区域文化消费差异的因素,分析不同地区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除上述研究内容,有些学者还从不同视角观察文化消费,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老年人口文化消费动力机制、网络文化消费现象、文化消费行为分析等角度,使文化消费研究更具有全面性和前瞻性。
(四)文旅产业研究坚持融合创新发展
2023年,文旅产业研究坚持融合创新发展,国家层面也陆续出台了各类政策文件,着力发挥文旅融合效应。这主要体现在:倡导先试先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聚焦科技创新,发展新型智慧文旅;关注重点领域,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促进行业规范,提升文旅产业素质等方面。本年度,文旅融合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议题,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
2023年关于文旅融合研究的论文有1848篇,其中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论文有339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旅融合发展概况。学者们总结了文旅融合的概况、质量、趋势、机制及述评,并关注中国文旅融合发展要素、文旅融合的演进逻辑、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等内容。范周总结了2022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概况、特征与问题,并预测了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十大发展趋势,为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借鉴[7]。二是智慧文旅融合发展。学界聚焦智慧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模式,分析智慧文旅融合的社会效益与发展对策,并运用数字技术评估智慧文旅融合的效果。三是数字化赋能文旅融合。这部分研究主要包括数字化技术、沉浸式场景、数字文化遗产、数字媒体传播、数字艺术等内容,探究数字化赋能文旅融合的逻辑机理与创新路径。郭新茹指出数字技术有助于重塑文旅产业价值链、变革文旅产业运营模式、丰富文旅产业业态、拓展文旅消费空间,新时代应构建“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双向赋能、跨界融合”的现代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8]。四是文旅融合实践路径。学者们大多从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案例出发,基于文化符号、不同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等角度,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这类研究主要涉及西部地区、湘西地区,在山西、云南、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等省份也有展开。除上述内容,文旅产业耦合发展、文旅融合水平测度、智慧旅游、文旅热点主题包括淄博烧烤、贵州村超等也是学界颇为关注的内容。
(五)构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格局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战略部署。2023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根据《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公示了首批63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试点名单,鼓励各地区在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产业导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在此背景下,学界对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2023年关于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相关论文有334篇,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肖卫东认为乡村特色产业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头,由此提出了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径[9]。二是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肖顺武等学者用制度、机制的方式固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服务作用,认为这是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10]。三是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范建华等学者认为复合语境是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支撑基底和前提条件,应驱动乡村产业基础高级化、推动乡土文化接续复兴、引领乡村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助力城乡命运共同体建构[11]。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从农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文化治理等角度构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格局。以上研究深化了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六)现代城市文明形态研究进一步深化
2023年1月,全国文明办主任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和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达到新高度。我国正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重视打造现代文明城市,塑造独特的文化品格和鲜明的城市特色,培养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气质底蕴。文化产业是城市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城市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城市发展需要理念升级与战略转型,聚焦现代城市文明形态,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2023城市文明发展论坛”在深圳举办,会议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强城市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言献策。当前,学界重视城市文明形态研究,深入探讨文化建设对城市精神的基础性夯实作用,推动城市文明形态的可持续和创新性发展。范玉刚认为“城市文明典范”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城市文明维度的一种现实回应,旨在以一种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以社会性成长方式实现中国文明型崛起的一种强力支撑和促进[12]。从已有研究看,学界关于城市文明形态的理论研究有所深化,未来应重视挖掘现代文明城市的具体实践路径,尤其要关注文化产业如何引领现代城市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
(七)文化元宇宙研究热度持续高涨
当前,全球元宇宙产业加速演进,文化科技长期引领元宇宙的新方向,是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内容。2023年8月,国家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标志着中国元宇宙产业发展从前期探索阶段进入到国家战略部署阶段,元宇宙产业化进程加快提速。
2023年4月,2023首届新兴国家影像传媒文化论坛之“元宇宙与人工智能”主题论坛顺利举行,展望了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2023年6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国内首部《中国文化元宇宙AIGC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为系统研究文化元宇宙与AIGC理论体系、产业认知框架、发展趋势、发展新机遇等提供了参考。2023年11月,2023中国式文化元宇宙前沿论坛暨第二届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年会在上海举行,发布了全国第一部系统分析中国文化元宇宙基础理论与产业实践的《中国文化元宇宙白皮书》,文化元宇宙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年,以“元宇宙”为主题的论文有3105篇,与文化元宇宙相关的论文有249篇,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元宇宙基础研究,涵盖文化元宇宙基础理论、文化元宇宙经济学、文化元宇宙社会学、文化元宇宙技术研究、文化元宇宙法律与标准、文化元宇宙治理体系等热点内容,凸显了文化元宇宙赋能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傅才武等学者认为元宇宙的出现将促进文化产业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加速文化产业数字生态圈的重建进程,正在改变当代文化产业的演进轨迹[13]。二是文化元宇宙应用研究,涵盖文旅元宇宙、文博元宇宙、艺术元宇宙、科幻元宇宙、媒体元宇宙、影视元宇宙、游戏元宇宙、数字非遗与元宇宙、数字阅读与元宇宙、文化金融与元宇宙、文化大数据与元宇宙等热点内容,这促进了元宇宙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文旅元宇宙为例,学界普遍关注元宇宙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发展图景、模式研究、实施路径等热点内容。随着对文化元宇宙研究的日益深入,未来学界需要加强理论体系建设,并且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以推动文化元宇宙健康有序发展。
(八)ChatGPT的技术革新研究引发热潮
2022年末,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ChatGPT推出,展现了卓越性能和巨大潜力,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3年初,ChatGPT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仅一年时间,以“ChatGPT”为主题的论文有1944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有614篇,其中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科技伦理与学术理论思考、文化产品版权问题、数字内容传播等热点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ChatGPT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果,这种数字技术集成的新生事物为数字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从已有研究来看,ChatGPT技术介入数字文化创新领域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一方面,学者们肯定ChatGPT技术对数字文化创新的正向影响,关注技术革新对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AI技术向文化领域深度渗透和应用的过程,也是推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创造的过程。解学芳等学者指出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正深度变革数字文化创新实践,这既为数字内容产业释放出积极信号,又在AIGC延展价值层面强化了其对数字文化的赋能作用[14]。另一方面,人机交互和人机融合的矛盾与对抗进入学术视野,引发了对由ChatGPT带来的科技伦理与学术伦理的思考。AI技术为知识整合、文化生产及内容解读等方面带来了便利,同时,AI技术也可能引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重复率高、文化产品版权备受争议、虚假内容传播等问题。但学者们对技术革新后的良性发展研究尚显不足。还有学者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现实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依赖对应的文化活力限制、信息异化催生的意识形态风险、主体泛在潜藏的认同解构危机等困境,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综上,Chat-GPT技术对数字文化产业的赋能作用引发热议。未来学界应关注ChatGPT技术带来的正向影响与严峻挑战,预测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为技术革新热潮提供理论指导。
三、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是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基石。2023年,我国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大致集中在文化产业政策、文化场景理论、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等方面。
(一)文化产业政策研究视角有所更新
2023年,学界结合文化产业相关政策,重视新发展格局下文化产业理论的更新。从已有成果看,文化产业的内涵与界定已逐渐清晰,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产生、发展、演变及未来趋势,尤其是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当前,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下,文化产业研究主要聚焦在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双循环”格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时代特色内容。对此,部分学者始终坚持文化产业政策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价值导向,相应地,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也有所更新。例如,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王波等学者提出要建构彰显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的“一核多元,三面协同”文化强国建设理论,在党的核心领导下,国家主体、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和个人主体作为多元建设主体,整体协同推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15]。此外,国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学者们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新发展格局下的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将政策背景与理论阐释相结合,在促进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同时,也使得研究视野更加集中。
(二)文化场景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年12月,场景学术联合体顺利举办了2023场景(中国)高峰论坛,并发布了《中国场景研究年度报告》。全球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关注场景理论、专注场景实践的研究学者在会上共同探讨了场景研究的最新进展,推动了对场景理论的学术创新和社会实践研究。学界普遍关注场景理论对城市文化治理、文旅融合场景、产业集聚空间、数字文化消费等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并着重从实践及应用层面加以分析,为城市发展及文化实践提供理论依据。2023年,场景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文旅消费场景方面,陈波、涂晓晗以场景理论为方法论基础,关注旅游休闲街区消费场景的营造,设计与旅游休闲街区相适应的价值维度,探讨其场景模式类型及特征,为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提供策略参考[16]。在乡村文化场景方面,陈立豪、陈波丰富和深化了文化场景理论与乡村演化研究,为乡村转型发展与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17]。在文化空间建构方面,陈少峰等学者认为元宇宙是应用场景集成、交互、对接的沉浸式虚拟平台,从文化场景生成入手,其提出了元宇宙文化场景生成框架[18]。总体而言,场景理论是一种解释力较强的理论工具,能从文化的角度提供动力分析框架,有效指导城市空间发展、数字文旅融合、数字文化消费等方面的具体实践。
(三)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研究有待深入探索
当前,学界已认识到构建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但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2023年,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完善制度的层面出发,梳理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部分学者结合时代背景,梳理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的构建维度,并分析了相关的政策环境和理论逻辑。二是从构建体系的层面出发,推动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李向民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落后于产业实践,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探索应从传统单一学科领域转向整合性的原理突破,明确文化产业的元概念与元理论,形成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的话语体系[19]。从已有研究来看,由于学者们各自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差异较大,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对该领域的研究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入。
四、文化产业数字化研究
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挂牌成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首次公开征求意见:探索公共文化大模型应用,贯通各类文化机构数据中心,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针对数字中国建设提出多项举措,使数字化、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传播、数字化转型等主题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内容。2023年,发表以文化产业数字化为主题的论文有248篇,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数字治理体系等方面。
(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受到持续关注
自“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出以来,文化数字化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2023年,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理论阐释、脉络梳理以及理论意义。范周等学者通过梳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发展脉络,指出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存在技术制约、数字鸿沟、数据安全、数字监管等问题,提出激活要素资源联动性、提升文化服务体验感、提升数字监督安全性、提升数字化建设多元性等对策[20]。还有部分学者聚焦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馆文化服务转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等视角,分析国家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意义,但对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实施路径的研究仍有待补充。二是基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学者们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理论阐释与意义分析。赵东指出,实施以公共文化数字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为“两翼”的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推动文化生产、文化内容和文化生活现代化[21]。总体而言,学界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分析及理论阐释方面有所建树,但对于实施战略的具体路径仍缺乏深入探讨。
(二)数字文化产业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流方向,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2023年数字文化产业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总结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有学者指出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技术科技含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足、发展环境尚需改善等问题,提出了夯实数字文化产业新基础、激发数字文化资源新活力、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营造数字文化产业新生态、构建数字文化产业新秩序等建议。二是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热点研究。张铮、许馨月认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逐渐向需求侧转型,“认同者经济”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逻辑,呼唤以“认同”为核心的需求侧逻辑,最终实现扩大内需、促进高质量文化消费的目标[22]。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区域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如以长三角、河南等地区为例,关注数字技术赋能区域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这对于激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重视数字经济时代的热点研究。周锦指出数字经济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而构建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的核心层、支撑层和外围层,有助于数字文化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和实现[23]。四是基于产业创新视角的热点研究,如数字出版、数字金融、数字传播等。学界重视数字文化创意、数字文化新业态、数字文化金融支持体系、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创新研究,关注数字文化产业助力共同富裕、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数字出版及传媒业的文化传播等特色主题,并聚焦数字文博、游戏产业、国产动漫等热点内容。综合来看,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对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出海的相关研究仍有较大缺口。当前,文化产业承担着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在文化产品中主动融入了中华文化元素,赋予了国产游戏、国产动漫、影视剧等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激发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兴趣。相应地,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出海的相关研究应引起学界高度重视。
(三)文化产业数字治理体系逐步建构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标志着国家数字治理体系建设迈上新征程。文化产业数字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数字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构是顺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必经之路,也是健全社会公共文化治理、提升文化产业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目前,学界关于文化产业数字治理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就理论层面而言,相关研究聚焦在文化产业数字治理体系的概念内涵、逻辑理路以及创新策略等方面。如黄松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数字治理体系是包含技术要素、信息要素、人才要素、制度要素、渠道要素的集成系统,要从筑牢技术基础、激活治理主体、稳固制度设计等方面优化文化产业数字治理体系的建设[24]。就应用层面而言,学界关注文化产业数字治理体系在实践中的具体环节,特别关注数字乡村发展行动,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致力于推动数字社会治理的精准化。这些研究成果为构建适应数字发展的文化产业治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持,但在应用层面的研究有待拓展到乡村以外的其他领域,未来应进行更多的关于文化产业数字治理体系的研究。
五、文化产业新业态研究
2023年,文化产业新业态研究呈现出进一步细化的现象。学界不再满足于宏观描述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格局,而是聚焦具体业态进行深入剖析,清晰地呈现新业态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规律,从而提出更为具体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目前,文化产业新业态研究主要包括数字文化新业态、传播型文化新业态、文旅新业态体系等方面。
(一)政策显效促进数字文化新业态发展
自数字中国战略发布以来,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引导文化科技新业态健康发展的实施措施,使新业态发展的设计蓝图和实施路径更加清晰。从战略层面到实施层面,中央和地方政策的紧密配合为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政策支持,有力推动了新业态在技术创新、产业布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快速发展。2023年4月,工信部、文旅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提出要推动5G与物联网、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和产品的有效融合,引导5G+4K/8K超高清视频、5G智慧导览、5G+VR/AR沉浸式旅游等应用场景规模发展。可以说,一系列扶持政策及引导文件的出台,促使数字文化新业态健康快速发展,也使相关的专家学者聚焦了研究视野。在数字文化新业态领域,学界目前主要聚焦于元宇宙、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试图探索如何正确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新业态的高质量发展,为数字文化新业态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传播型文化新业态研究逐步细化
传播型文化新业态的相关研究正在不断发展和细化,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创新。2023年,传播型文化新业态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出版、数字演播、数字印刷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数字出版产业。学界主要关注数字出版政策环境、国家数字出版资源库、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保护策略、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等五大内容。未来学界还可以加强对版权保护和市场监管的相关研究,建立健全版权保护机制,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数字演播产业。数字演播产业得益于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展现出创新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等显著特征,亟待学界深入探究其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宗祖盼等学者认为我国舞台艺术正朝着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并举的“双演”融合创新模式演进,“双演”融合在多个方面赋能演艺产业链数字化革新,因而要进一步构建良性的数字化演出演播生态[25]。尽管数字演播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相关研究在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的融合、用户体验与市场需求、政策环境与版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同时,数字演播产业也需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数字印刷产业。学者们主要关注数字印刷产业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印刷质量评估以及人才培育等核心主题。未来数字印刷产业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特别是在环境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数据分析与市场预测等方面,数字印刷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应引起学界的重视。
(三)文旅新业态研究体系趋于成熟
2023年,学界对文旅新业态的研究视角更加全面系统,研究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形成了趋于成熟的文旅新业态研究体系。当前,学界重点关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数字文旅产业发展、体验式文旅融合、沉浸式文旅消费、文旅融合催生演艺新业态等内容,对文旅产业的政策支持、发展现状、实践路径以及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文旅新业态的体系支撑方面,学界关注政策支持体系和经济金融支撑对保障文旅新业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文旅新业态的发展成效方面,学界针对文旅融合水平进行评估,分析文旅消费需求并提供有益指导;在文旅新业态的沉浸式体验方面,文旅产业由传统的被动式参观游览向主动探索的沉浸式文旅发展,学界重点关注沉浸式产业的政策体系、技术支持与发展前景;在文旅新业态的数字技术方面,学界关注人工智能、云计算、云演艺、元宇宙、VR/AR等数字化技术对激活文旅新业态的赋能作用。综合来看,环境发展政策、产业融合发展、数字技术兴起、市场需求变化、基础设施改善、营销方式转换等因素促进了文旅新业态的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研究
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重要主体,在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增强产业协同和资源共享能力、提升文化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等方面意义重大。2023年,文化企业研究着眼于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研究主要关注区域集聚效应,这些研究成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繁荣发展。
(一)文化企业研究着眼于提升创新与发展能力
2023年,文化企业研究聚焦于推动文化企业管理创新和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文化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能力。在文化企业管理创新方面,有学者认为学界对文化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的关注度不足,即使在管理创新研究领域,学者们对于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分野和实践层面的逐步摸索也没有达到同步。对此,张振鹏关注文化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拓宽管理创新理论的应用空间和解释力,为文化企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相关决策提供了行动指南[26]。在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潘爱玲、王雪认为数字化转型能对文化企业的供应链、创新链及营销链进行优化,文化企业应坚定落实数字化转型战略,重视核心决策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数字化转型破解不同地域文化企业发展失衡难题[27]。当前,学界对于文化企业的研究多集中在经营管理层面,对其发展规律、技术创新、社会责任、企业出海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尤其是对文化企业“出海”的相关研究仍在起步阶段,未来应开展更多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
(二)文化产业园区研究重视区域集聚效应
2023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印发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管理办法》,旨在提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水平,规范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命名和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这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与建设加强了政策指引,也为学界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当前,不少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集聚效应,并展现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服务体系,营造了大中小文化产业园区共荣共生的和谐氛围。相关的学术研究齐头并进,主要围绕区域集聚效应展开,学者们从区域文化产业视角展开研究,分析了宁夏、黑龙江、河北等省级区域以及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区的创意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创意提升路径。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所呈现的文化产业集聚现象在众多区域中尤为突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城市新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的表现尤为亮眼,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然而,在不同城市以及城市内部之间,文化产业园区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来自不同城市的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未来应挖掘并利用独特的区域地缘特色,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加强不同城市、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七、地域文化产业研究
目前,一批学者立足文化产业理论和地域经济发展,考察了地域文化资源分布、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地区发展水平等情况,为地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提供了重要参考。2023年,地域文化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文化产业、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地区数据与统计等方面。
(一)区域文化产业的空间研究呈现不均衡性
2023年,学界对区域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者们关注的区域范围有待拓展,大多数仍停留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对此,李炎、李彦忻认为文化消费市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等综合条件使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性和差异性互补的正态性格局[28]。从已有研究来看,对一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区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还比较薄弱。未来应加强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实施路径的研究,注重挖掘和优化这些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提升其文化产业发展潜力。二是对区域文化产业及其空间布局的总结性研究。如有学者通过对选载论文进行分析,认为目前学界主要关注文化产业的差异化特征及集聚式发展、以文化产业带建设引领空间布局创新、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中的赋能作用、数字平台影响虚拟文化空间的场景特质等内容。总体而言,学界对区域文化产业的研究视角有待拓展,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持续关注,研究视角可以从单一的经济发展拓展到文化治理、空间规划等方面,研究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增强。
(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研究重视地区发展
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路径进行分析。此类研究集中在四川、广西、贵州、河北、西藏、黑龙江等省域的民族地区,探究了部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本质与发展特性,归纳其在新发展阶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为民族地区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二是结合乡村振兴视角,探讨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学者们结合具体的地区案例,梳理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总结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三是民族地区特色文旅产业的资源优势、政策支持、新业态发展、现实困境等内容。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学者们以贵州、丽江、佳木斯等地区的文旅特色为例,指出要让文旅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推动民族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此外,已有学者关注到新时代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相关研究仍缺乏深度。未来学界要立足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双轮驱动,打造融合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民族文化产业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社会福祉的重要力量。
(三)科学依据助力文化产业数据与统计研究
为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国家统计局已逐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标准和统计指标体系,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统计支持,也为社会各界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提供基础信息。2023年6月,国家统计局首次以报告的形式发布文化产业年度统计数据,发表了《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系统分析了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资产及效益、科技创新及投资等情况。这对学界科学规范界定文化产业相关名称,解读文化产业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测度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文旅融合水平具有启示意义。此前,已有学者密切关注文化产业数据与统计研究。夏杰长等学者通过分析中国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测度与时空格局演变,指出要增强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溢出效应、助力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29]。也有部分学者基于局部地区的统计数据,将研究视野聚焦在构建深圳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分析新疆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情况、探究甘肃省文旅产业协调发展关系、总结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集聚情况等方面,这对把握地区文化产业增长态势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经过长期探索,我国的文化产业统计质量得到提升,但由于文化产业新业态更新迅速、融合属性凸显、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并存等因素,文化产业的数据与统计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未来学界应与各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提高数据与统计的研究质量。
八、文化产业年度报告研究
2023年出版各类文化产业年度报告(蓝皮书)40余部③,主要以全国性文化产业年度报告、地区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和专题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为主,涉及文化建设、文化传媒、文化贸易、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园区、文化科技等主题。文化产业年度报告(蓝皮书)被视为年度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成果,其影响力和公信力在稳步提升,但研究内容仍需更为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探讨。
(一)全国性文化产业年度报告主题呈现多元化
2023年,从文化产业年度报告(蓝皮书)的内容来看,大多数报告内容着眼于梳理上一年度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未来文化产业运行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战略性的对策建议。本年度较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年度报告如下:(1)文化产业整体研究领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总结了2022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2022年文化产业十大特征以及2023年文化产业趋势预测;《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22~2023)》以总报告、指数报告、分类报告和专题报告的形式,分析了近两年我国文化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及出现的新态势和新问题,深入探索了未来发展的趋势。(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领域。《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3)》分析了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与全球传媒产业发展趋势,剖析商业模式创新和传媒投资趋势,汲取世界各国传媒产业发展经验,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变革提供参考。(3)中国文化贸易领域。《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23)》呈现了不同细分行业、细分领域的文化贸易发展特点、问题及趋势,并分析了典型案例,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4)文化金融领域。《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3)》分为总报告、市场篇、行业篇、区域篇和专题篇等5个部分,梳理了中国文化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报告(2023)》《中国旅游安全报告(2023)》《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23)》等代表性报告,研究主题呈现多元化。总体来看,这些文化产业报告涉及了多个文化产业领域,汇总和整理了大量的原始数据,梳理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和趋势,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企业拟定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地区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覆盖范围不均衡
目前,地区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在覆盖范围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经济发达地区的报告已经覆盖到省市级层面,并涉及多个文化产业领域;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报告覆盖层面大多止于省级,涉及的产业领域比较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资源分配存在差异以及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有待提升。2023年,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要有《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22~2023)》《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3)》《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3)》《江西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3)》《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3)》《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3)》等,还有《首都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23)》《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等地区性特色研究报告。从整体上看,地区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没有完全覆盖到中国的所有省份,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不完整,对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梳理也不够系统和深入。今后需要完善地区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工作,加大编撰地区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力度,使其真正覆盖到各省份乃至更多地市和县域,使不同地区的研究得以更加均衡。
(三)专题性文化产业研究报告不够系统完整
从整体上看,2023年专题性文化产业研究报告没有对各领域进行细致划分,而是聚焦于热点主题如文化科技、元宇宙、区块链、国家文化公园、文化贸易、新媒体发展、乡村振兴等内容。文化科技类有《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元宇宙类有《中国元宇宙发展报告(2023)》《中国文化元宇宙AIGC发展研究报告》等;区块链类有《中国区块链发展报告(2023)》《区块链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等;国家文化公园类有《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文化贸易类有《2023年中国电影对外贸易发展报告》;新媒体发展类有《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4(2023)》;乡村振兴类有《广州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3)》。当前的专题性文化产业研究报告在行业领域和覆盖范围方面还不够广泛,仅聚焦于个别热点主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产业研究格局。未来不仅要增加新兴细分领域的报告,还要深入挖掘传统行业的发展潜力,持续优化文化产业研究报告的结构布局。
九、文化产业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研究
2023年,在学术会议方面,文化产业学术会议前沿性和持续性凸显,部分会议形成品牌化,规模明显扩大,交流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在学术期刊方面,各大学术期刊对文化产业研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专栏发文量保持稳定,为文化产业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广阔舞台。
(一)文化产业学术会议前沿性和持续性凸显
2023年,文化产业学术会议覆盖的主题更加广泛,参会人员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高规格会议的品牌效应增强,已发展成为行业内重要的学术盛会。
一方面,文化产业学术会议的前沿性凸显。文化产业学术会议在主题设置上呈现出紧跟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的特征。会议主题既聚焦国家发展规划和纲要,也与重大政策、纲领保持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了文化产业研究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理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许多会议内容反映文化产业最新理论和实践进展,突出展示文化产业与新技术、新业态的深度融合,如文化产业与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的结合。很多会议安排产学研界共同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集中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会后形成行业发展前沿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参考。如2023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新辉煌”的核心主旨,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为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第五届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学术年会紧跟时代前沿,于2023年10月迅速召开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三届文化产业学术年会(2023)深入分析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速促进形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第五届“新时代文化创新论坛”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展开了关于推动文化传承的学术探讨;2023文化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二届深大湾区论坛结合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深入探讨了全球视野下文化数字化进程的相关议题;2023年全国中青年学者文旅经济研讨会在浙江莫干山举办,会议响应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号召,共同探讨文旅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未来。诸多文化产业学术会议围绕前沿热点,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提出了文化产业走出时代困境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学术会议的持续性凸显。文化产业学术会议已经初步形成了品牌化,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少会议已成为文化产业领域内高层次、常设性的高水平论坛。如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迎来了创办二十周年纪念日,文化科技创新论坛已连续举办12届,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已举办第十一届年会,紫金文化产业论坛暨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已连续举办5届,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会已连续举办3届,新时代文化创新论坛已连续举办5届。此外,较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还有:2023国家文创实验区发展大会、2023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2023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二届全球文化管理学术研讨会等。这些文化产业学术会议全方位、多角度地讨论了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也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学术会议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表明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正在深入发展,成为热点主题。
(二)学术期刊的文化产业专栏研究呈稳步发展之势
2023年,学术期刊的文化产业专栏研究保持稳步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格局。这些期刊在学术质量、影响力等方面稳步提升,学术口碑与地位日渐稳固,新理念和新成果不断涌现。同时,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学者队伍基本形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和知识服务。在长期持续关注方面,部分核心期刊坚持不懈地关注文化产业领域,长期发表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论文,显示出文化产业研究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东岳论丛》等。在拓展研究视角方面,部分核心期刊也陆续关注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从不同角度发表了文化产业的相关论文,如《统计与决策》的“经济实证”专栏发表了文化经济的内容,《经济问题》的“产业经济”专栏发表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容,《经济问题探索》的“区域与城市经济”专栏发表了文化产业集聚的内容,《学术交流》的“经济学管理学研究”专栏和《求实》的“三农问题研究”专栏都发表了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容。可见,学术期刊的文化产业专栏研究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体现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学科综合特性。在转载率方面,部分综合性大学学报发表的论文被引数量较高,如《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文化与经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 “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创意经济与文化产业”、《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文化产业研究”等专栏。《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国家“四大”转载期刊源均转载了高质量的文化产业研究论文。通过这些权威学术期刊的长期关注,文化产业研究的前沿观点和原创成果得以传播扩散,这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未来展望
在全面回顾总结2023年文化产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产业三大体系、数字文化产业学理性分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人文经济学、文化产业海外传播能力等方面的研究。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自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来,各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陆续开展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学习,对其内涵和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产生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然而,如何更好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科学系统的转化机制,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目前,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结还不够紧密,大多数研究仍处于初步理论探讨阶段。未来学界应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联结与对接,深入探索其中的发展规律,构建系统化的思想转化模式,使之真正成为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推进文化产业三大体系研究
文化产业三大体系,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学科体系方面,文化产业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学科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导致文化产业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在学术体系方面,文化产业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部分研究仍停留在对西方理论的探索层面,缺乏对本土文化产业的原创性思考;在话语体系方面,中国文化产业学术话语权较弱,尚未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尤其是海外传播力有待提升。未来学界需要重视系统性学科研究、完善原创性学术体系、增强民族性学术话语权,为文化产业三大体系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三)加强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学理性分析
目前,学界对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政策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探索居多,学理性的探讨分析相对不足。大部分已有研究侧重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问题的描述,探索数字文化产业的实践方案,但较少在文化产业、人文经济学等理论基础上来深入剖析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理、作用机制以及趋势演进。未来要加强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学理性分析,运用多学科视角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解析数字化对文化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学理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四)重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与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消费引导和带动作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我国新时期促进消费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以文化消费引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消费模式,能有效提升现代城市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当前,学界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研究侧重于宏观的理论分析,对于建设路径的具体研究尚显不足,有待深入分析城市发展案例。未来,我们应重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创新培育与建设路径,注重文化消费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增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五)关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研究
时代进步需要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引领时代进步。人文经济学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而衍生的重要理论,揭示了文化传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系,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新发展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30]。这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城市战略规划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当前,中国正在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新范式,即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融入人文精神,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学界要重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挥人文经济学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理论引领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支撑。
(六)推动文化产业的海外传播能力研究
深入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在全球绽放异彩,是新时代文化事业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海外传播能力的相关研究比较薄弱。现有研究更多聚焦于理论探讨和宏观分析,很少深入剖析文化产品“扬帆出海”和“海外传播”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案例。面对中国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影视艺术、国产动漫、视频直播等现状,学界应充分挖掘可对外传播的数字资源,深入解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偏好和认知特点,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未来要形成系统、规范的中国文化产业国际传播研究范式,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注:
① 数据来源:中央宣传部出版物数据中心.https://pdc.capub.cn/.访问时间:2023年12月22日。文中分类专题报告篇数统计日期同上。
②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cnki.net).访问时间:2023年12月22日。文中分类专题论文篇数统计日期同上。
③ 数据来源:皮书数据库.https://www.pishu.cn/.访问时间:2023年12月22日。
【参考文献】
[1] 周建新,吴美英.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3,(6):5-11.
[2] 意娜.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人民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维度阐释[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6):10-18+2.
[3] 向晓梅,胡晓珍,吴伟萍.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政策取向[J].广东社会科学,2023,(3):15-23.
[4] 李凤亮,古珍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我国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构建机制研究[J].东岳论丛,2023,44(1):14-22+191.
[5] 黄永林,傅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产业供需双向升级和高质量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31-43.
[6] 花建.提升数字文化消费新机制——FCS研究框架、三大维度和提升重点[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3,25(6):15-27.
[7] 范周.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报告:2022年总结及2023年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40(2):47-57.
[8] 郭新茹.数字技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逻辑机理与创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147-154+164.
[9] 肖卫东.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径[J].理论学刊,2023,(1):117-126.
[10] 肖顺武,董鹏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的困境检视、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23,(5):1-12.
[11] 范建华,邓子璇.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复合语境、实践逻辑与优化理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67-79.
[12] 范玉刚.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城市文明典范塑造[J].理论视野,2023,(4):58-64.
[13] 傅才武,明琰.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当代文化产业新型生态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1):78-86.
[14] 解学芳,高嘉琪.AIGC模式赋能数字文化创新的逻辑与善治:基于ChatGPT热潮的思考[J].江海学刊,2023,(3):86-95.
[15] 王波,李晴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论与机制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 60(1):5-15.
[16] 陈波,涂晓晗.旅游休闲街区消费场景的模式类型与文旅融合策略[J].南京社会科学,2023,(8):134-145+166.
[17] 陈立豪,陈波.乡村文化场景的时空演化机制研究:基于Z村的考察[J].中国软科学,2023,(11):74-85.
[18] 陈少峰,宋菲,李微.元宇宙中文化空间建构与结构特征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2):48-59.
[19] 李向民,苏佳.建构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的话语体系[J].民族艺术研究,2023,36(5):77-89.
[20] 范周,孙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发展脉络与路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1):70-77.
[21] 赵东.文化数字化: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时代方略[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0(4):55-64.
[22] 张铮,许馨月.从创意者经济到认同者经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需求侧转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2):162-170.
[23] 周锦.数字经济视域下文化产业数字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23,(5):106-114.
[24] 黄松,谭腾.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文化产业数字治理体系的建构:逻辑理路与创新策略[J].学术探索,2023(8):79-87.
[25] 宗祖盼,刘欣雨.线上演播:舞台艺术数字化传播的新思路[J].艺术传播研究,2023,(1):114-128.
[26] 张振鹏.文化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J].东岳论丛,2023,44(6):106-116+192.
[27] 潘爱玲,王雪.数字化转型如何推动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0(4):44-54.
[28] 李炎,李彦忻.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与差异性互动[J].艺术百家,2023,39(1):22-31.
[29] 夏杰长,瞿华,尚欣欣.中国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测度与时空格局演变[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 25(2):3-14.
[30] 杜尚泽,潘俊强.总书记关注的这个题目,有中国的未来[N].人民日报,2023-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