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4日,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是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理论探索及创新实践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性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配合国家文化及经济发展的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科技与人文建设以及数字人文的建设与发展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们在区域发展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实践、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总趋势下,本书关注产业、技术、数字人文融合与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配合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切实有效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可行性路径。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路径进行前瞻、分析与展望,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实践基础、产业趋势、技术创新与人文融合等问题。通过对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与智慧城市、数字人文的应用与建设等几个部分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调研报告,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创新路径和前景展望。全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综摄年度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总体趋势和发展动态,研究发现2022年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呈现生态数字化、应用智能化、主体交互化和体验场景化四个新特征;第二部分是数字产业篇,对游戏、数字医疗及影视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勾勒其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提出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和底层逻辑;第三部分是技术创新篇,全面分析并梳理数据确权、文化IP、加密艺术产业、元宇宙的场景应用等技术创新实践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第四部分为智慧城市篇,着眼于产业对技术创新和人文融合的应用,爬梳科技人文融合所带来的智慧城市建构及发展新趋势;第五部分为数字人文篇,围绕新时代文化强国及数字融合的主题,关注数字时代的文化强国建设实践。大事记部分针对2023年的年度大事件做系统梳理。
《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指出——
文化科技新业态市场增长韧性特征显著
2023年11月4日,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
2022年,我国文化科技新业态营业收入达43860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总营收的36.0%。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显示,2020~2022年我国文化科技新业态营业收入增长速率呈现“先快后慢”趋势,增速有所降缓,但始终保持增长势头,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总营收的比重不断上升(见表1)。
文化科技新业态市场增长韧性特征显著。受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政治纷争等不确定性事件冲击影响,近三年国内外文化市场表现疲软。文化科技新业态因顺应文化数字化、线上化和虚拟化发展潮流而表现出较强市场活力。在文化生产维度,文化数字化提升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早已存在。伴随文化科技融合纵深发展,文化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文化科技新业态为文化市场应对全球性风险事件提供了一定的确定性。在文化消费维度,数字文化商品、数字文化服务和数字文化场景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在可预期的未来文化消费结构将呈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特征。
(参见《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p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月)
《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指出——
人工智能驱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2023年11月4日,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
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驱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进入“智能化”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内容生产的紧密结合,推动了智慧型文化科技新业态的出现。ChatGPT即智慧型文化科技新业态的代表,以大型语言模式为技术支撑,是一种具有“对话+创作”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正深刻作用于我国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带动文化创新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动能。截至2022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经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18%,拥有全球人工智能代表企业4227家,约占代表企业总量的16%。2013年至2022年11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授权量为10.2万项,占全球累计人工智能专利授权总量的41.7%。人工智能产业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持续增强,并为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由数字化迈向智能化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和产业基础。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智能属性不断强化,文化发展进入智能化创新阶段。
(参见《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p5-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月)
《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指出——
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视听的结合释放出网络视听产业链各环节生产力
2023年11月4日,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
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视听的结合释放出网络视听产业链各环节生产力。前沿技术、优质内容和新奇创意的融合构成网络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网络视听行业,使用AI选角、AI编曲、AI剪辑、AI字幕、AI无障碍播报、智能推荐算法、数字虚拟人等智能技术,能够实现从前期策划、内容创作到线上运营全流程的提质增效,促进网络视听生产模式迭代升级。以2023年河南春节晚会为例,人工智能技术为其内容和形式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比如,在舞蹈《凤舞九霄》中,舞蹈家杨舞和AI角色“瑞儿”实现了“破次元”交互共舞,在器乐舞蹈《祥瑞福元》中使用了AI生成的智能动画特效,实现了视听生产能力和观众视听体验的双重升级。
智能视听延续跨界融合特征,持续发挥“智能视听+”的赋能作用。网络视听产品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能够增强消费者的在场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体验。以“智能视听+文化旅游”为例,芜湖方特梦幻王国和冶山春秋园等文旅景区将人工智能技术、短视频应用和场景内容融合起来,开发AI文旅视频交互系统,为游客智能生成专属旅行短视频,使游客获得全新的智慧旅游沉浸体验。未来,伴随智能视听发展走向成熟,智能视听支撑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各领域的能力将不断增强,与生产、生活、生态场景的融合会更加全面,业态也更加多元丰富。因此,智能视听发展应以优质内容为主导,促进视听内容和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见《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p7-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月)
《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指出——
“数字出版+人工智能”促进数字出版全流程模式变革
2023年11月4日,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
蓝皮书指出,“数字出版+人工智能”促进数字出版全流程的模式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出版全流程的深度融合,能够在数字出版的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内容审校和内容分发各环节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协作能力,降低数字出版的劳动强度,提高出版活动的工作效率、业务准确度和模式灵活性。数字出版智能化将进一步推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业务融合,为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出版物形式,为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知识内容和更加贴心的互动服务。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联合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推出的“智能出版云平台”为例,该平台综合使用自然语言理解、机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版面理解、语义分析和图像智能识别等技术,为出版活动提供智能审校、智能排版、智能比对等功能,提高了数字化出版能力,降低了出版成本,提升了编辑体验[19]。未来,作为数字出版升级版的智能出版,将进一步突破人机界限,带动出版业的价值跃迁。
数字出版及其智能化为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方式。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穿越时空的中国·大运河》和《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具有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等多种形态,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成果代表。另外,由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建设的“识典古籍网”为古籍数字化和古籍普及提供了助力。该网站将OCR文字识别、自动标点和命名实体识别等技术应用于古籍资源整理工作,能够为古籍数字化提供智能支撑。可见,数字出版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结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创新,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覆盖面。
(参见《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p9-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月)
《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指出——
元宇宙时代虚拟文化消费空间发展主要呈现五种态势
2023年11月4日,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
蓝皮书指出,元宇宙时代虚拟文化消费空间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五种态势。
一是跨界融合范围不断扩大。数字文化产业不仅与智能制造业、消费品加工业、数字农业融合发展,同时还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包括金融、物流、医疗、教育、体育、电商等。虚拟文化消费空间秉承“内容为王”的营销战略,培育和塑造一系列原创IP,在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动漫游戏、文学、演艺、旅游等产业形态,打造数字动漫、数字音乐、数字剧场、数字景区等虚拟文化消费空间。全国各地形成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为首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格局,发挥了基地的示范作用。
二是业态复合升级。疫情防控导致一些线下展演被迫停业,在国家和各部委的大力推崇与5G+4K/8K技术的支持下,上海大剧院的线上展演、爱奇艺的云影院模块等新兴云演艺业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居家隔离生活,还有效缓解了疫情带给演艺产业的巨大压力。云端新型消费业态的出现推广了虚拟体验等网络消费新方式,提高了文化消费的新颖程度和便捷程度。元宇宙时代,虚拟展览、虚拟与现实交互展览、虚拟拍卖将成为重要的形式。例如,南京筹备许久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在清代宫廷画家冯宁所作的《仿杨大章画》上开启了独特的数字化尝试。针对此次数字艺术展览,德基美术馆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还鼓励观众与历史对话。
三是场景更加多元。数字技术的诞生革新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专业人员通过传统文化与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用计算机算法还原非遗剪纸图案和纹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与重建,打破了许多传统文化手艺面临失传的局面。文旅部也鼓励各级文艺工作者等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更多青年领略传统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这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了网络消费、IP消费、体验消费、数字消费、虚拟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元宇宙打造的虚拟世界社交平台为交互媒体的超现实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所催生的虚拟体验场景进一步促进了虚实交互,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体验。
四是推动灵活就业。虚拟文化消费空间培育了新的就业形态、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支持人们线上创业就业,为人们提供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诸如,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在降低内容创作门槛的同时,吸纳了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网络直播带动就业机会3617万个。元宇宙趋势下,虚拟人的诞生也为互联网行业创造巨大财富。诸如,海外虚拟主播vox在哔哩哔哩平台迎来了中国直播首秀。在不到2个小时的直播里,直播收益就超过100万元,平均每小时营收高达65万元,付费人次近4万。同时,数字艺术创作者将迎来广阔的就业前景,如最近十分火爆的数字藏品NFT就让不少数字艺术创作者收获了丰厚的收益。
五是促进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消费互融。伴随元宇宙的诞生,数字藏品NFT逐渐映入消费者眼帘。Nike推出了它的首款基于以太坊的NFT运动鞋。这款球鞋是数字可穿戴物品,它获得了CryptoKicks的专利,其中的数字资产可以与实物产品配对。用户可对已有的虚拟鞋进行染色换肤,并获得最终成品。由用户参与设计的数字鞋为线下鞋品的售卖打开了全新的市场。在元宇宙中进行品牌探索也是成熟品牌巩固地位与新兴品牌扩张市场的绝佳机会。虚拟文化消费空间凭借其独有的线上交流互动、沉浸体验、引客聚客、精准营销等优势,引导线上消费者转化为实体消费者,实现了良好的虚实空间互动。
(参见《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p143-14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