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潮州地处粤东,是广东的东大门,曾被称之为“省尾国角”,如今随着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渐补足,潮州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去年7月,省委书记李希调研潮州时强调,潮州要发挥优势和特点,做好“特”“精”“融”三篇文章,全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
今年5月,潮州市委书记李雅林上任后指出,当前,潮州正处于发展攻坚期、改革深化期、美好生活提升关键期,要持续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重点突破,认真分析潮州发展的路径方式,深入研究梳理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抓住“牛鼻子”集中攻坚、逐一突破,为潮州经济社会进一步提速发展扫除障碍,提供保障。
潮州目前的发展路径方式有什么不足?有哪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梳理解决?南方日报潮州新闻部今起重磅推出《潮起此州•十问十策》系列策划,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同为潮州开方把脉,助力潮州提速发展。敬请垂注。
【策划】严亮 达海军
【统筹】苏仕日
【采写】苏仕日
【海报设计】刘晓维
【把脉】
丰富的文化遗存,是潮州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事实上,潮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深厚的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换为经济新动能。如何打破潮州文化“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如何走上产业之路,实现文化经济强市?
【问策专家】
李凤亮: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容丰富多样。 林文强 摄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工艺美术门类有43项,仅国家级非遗便有15项之多,湘子桥、开元寺、韩文公祠等一批古建筑至今存活;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等文化自成体系;人文风流,先后走出了饶宗颐、李嘉诚、陈伟南等名人,文脉商脉悠远绵长。
丰富的文化遗存,是潮州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事实上,潮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深厚的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换为经济新动能。
图为正月十六溪口村穿蔗巷。黄庆明 摄
事实上,潮州也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今年初,潮州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也提出,要将潮州从文化资源大市打造成文化经济强市,从“卖资源”向“卖文化”转型。如何打破潮州文化“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如何走上产业之路,实现文化经济强市?
近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了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凤亮。李凤亮曾获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这位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是“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图为潮州手拉壶 黄庆明 摄
“叫好不叫座”原因何在?如何破?
李凤亮说,作为研究文化的学者,对于潮州这样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充满敬意的。他认为潮州的传统文化特征非常鲜明、传统文化形态丰富,在国家提倡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在广东打造文化强省的当下,潮州有很多新的机遇。
李凤亮表示,潮州是潮文化的发源地,是广东三大民系的代表性地区,但从文化经济的体量和影响力来看,还是有欠缺的。“叫好”正是潮州传统文化保护得很好,业态丰富,“不叫座”则是对市场占有率不足,对年轻人市场的引导不足。
是什么原因导致“叫好不叫座”呢?
图为潮州音乐。 黄庆明 摄
李凤亮认为,观念陈旧、业态陈旧、人才外流是其原因。潮州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社会,不少文化从业人保有传统守旧意识,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好的”,这造成了包袱重,创新不足。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在日常采访中也接触过众多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及其子弟,有些年轻的从业人员想做些新的尝试时,却会遭到师傅、前辈们的反对:“搞那些有什么用!”
李凤亮表示,传统的观念必然造成业态的陈旧,潮州的工艺美术、非遗作品还大多保持着传统的业态,这是文化惯性使然。这并非说传统业态就不好,而是说没有用好文化新兴业态,如数字动漫等。需要用“互联网+”的思维,让潮州这座文化古城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抓住互联时代,把握住年轻人的潮流,从而占据年轻人的市场。
李凤亮认为,更深次的原因还在于人才的外流或是潮州未能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文化人才。潮州文化和潮州社会是一个相对闭环的状态,开放性和包容性不足,接纳新事物的动力不足。不少在外地的潮人无论是从事传统文化产业还是新兴文化产业,都做得很好。
图为华侨城“中国工艺美术之都”项目效果图
那么有何对策呢?
李凤亮建议从研判潮流趋势、文化要素迁移转化、打造新兴业态等方面着手。
其中,文化要素的迁移转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最核心的便是将丰富的文化要素转换为资本。潮绣、木雕这些优秀的技艺能否转换到其他载体上呢?例如,四川的绵竹年画非常有名,传统的年画只有绘制和刺绣两种,适合作为装饰品和艺术品挂在墙上。但如今,绵竹年画这个文化要素被转化运用到各种周边产品,如年画题材的家纺用品、笔记本、挎包、镜框等等。李凤亮说,文化要素的迁移、载体的转换对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还要努力打造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业态、旅游业态、数字业态,要让创意设计融入到潮州文化中。“小孩子或年轻人喜欢看什么,喜欢玩什么?”这便是其中的一个方向。在数字业态上,可以将潮州众多的非遗文化、工艺美术进行数字化,开设数字博物馆,在网上进行展示,还可以通过网店,让产品从网上走出去。
打造潮州文化的“有形品牌”
潮州文化类型众多,但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优势文化类“潮州品牌”。坊间有一种观点,认为潮州正是因为文化内容太多,政府部门不知如何发力。那潮州应如何发力打好“文化牌”呢?
图为江西余江雕刻展览馆。
李凤亮表示,潮州木雕、潮绣、潮州手拉壶等实质上都是“潮州品牌”,但这是潮州文化的“无形品牌”,还没有形成“有形品牌”——即有知识产权的品牌,或者说没有打造“文化IP”。
对于潮州而言,传统品牌要注册,要做好传统资源集聚、再生和整合,例如评选十大文化地标、十大手信、十大文化礼物等。
关于资源聚焦整合,他山之石或可攻玉。南方日报记者日前走访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余江并非中国四大木雕之乡,但它却走出一条雕刻产业化道路。
图为江西余江雕刻展览馆。
早在2009年,余江便成立雕刻产业建设指挥部,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创优投资创业环境,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和包装民间艺人,积极打造木雕、根雕、铜雕、玉石雕四大特色雕刻产业集群,整个产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余江又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策划和包装雕刻产业等文化创意产业。次年起,余江便创建雕刻创业示范街、雕刻创业示范园等雕刻产业平台,吸引一大批余江籍雕刻人才返乡创业。余江希望借此到2020年末全区雕刻产业集群实验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培养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3-5家。
图为江西余江雕刻展览馆。
做好传统产业的资源整合之外,“还要打造新的IP”,李凤亮表示。他说,文化产业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农耕文明形态,即以手工艺品、工艺美术作品为主;第二个阶段则是工业文明阶段,即可以达到一定规模的复制生产;第三个阶段则是数字时代,这需要跨界传播,需要有新时代文创产品。
李凤亮认为,潮州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第一、第二阶段。潮州文化厚重,但不能把自己扮演成沉重的形象。潮州可以打造成为“岭南慢生活之地”,将本土悠闲的生活方式、独特的民俗、特色产业,以及新的文创产品挖掘出来、包装起来,使之成为大家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变成旅游体验地。
图为龙湖古寨的舞龙 黄庆明 摄
当下,技术、媒介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发展,也影响着年轻人。因此用好新媒体,用好互联网技术,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对于传播潮州文化,对于吸引年轻人都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潮州是一座旅游城市,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李凤亮表示,潮州目前缺乏文化旅游的“引爆点”,即大项目、大平台的带动。李凤亮建议,潮州有这么好的文化资源,可以每年开设“潮博会”,将新文旅、慢生活融合在一起,把外出的潮人引回来,将四面八方的客人带进来。
“潮州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进一步开放。”李凤亮期待潮州提高开放度和包容性,以更新的姿态走出去和引进来,让更多的年轻人自觉参与潮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产业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