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9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今年是我来深圳的第12年,其实一直有机会去其他地方工作,但我选择留在深圳,我愿意献身文化产业研究工作,愿意献身教育事业,我认为一个人一辈子能把几件事情做好就很不容易,而深圳恰好也提供了这样做事的机会,我自己感到很欣慰。”年轻、活力、创新,是很多人对学者李凤亮的共同印象,这也使他在人文社科领域熠熠闪光。2008年,不到37岁的李凤亮担任深圳大学副校长,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学副校长之一,随后创办文化产业研究院,这是深圳第一个文化产业研究机构,也是广东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中唯一的文化产业类智库。
10余年来,在李凤亮的主持带领下,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积极承担各类纵横向课题,从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国际交流、项目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做创新理论探索和路径实践,创办至今已取得很好的学术影响力,社会知晓度、美誉度也日益提高。比如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受关注排行榜”评选中,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连续入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受关注十大学术研究机构”,并在十大学术研究机构中排名第三。近日,现担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的李凤亮接受深圳商报记者专访,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忆述起当初创办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经历,他最大的感受是:“深圳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
37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学副校长之一
同许多人一样,深圳也是李凤亮年少时就充满憧憬的特区。1992年,当时在江苏上大学本科的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去深圳,到特区的热土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1997年,李凤亮随一个作家代表团前来深圳调研,这是他人生第一次踏足深圳。两三天的时间里,大芬村、世界之窗、深圳民俗文化村……一处接一处的文化地标,一个接一个的新奇的文化体验,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调研大芬村时,他跟一位负责人探讨大芬村油画的升级改造问题,提出大芬应加强原创艺术的建议,得到积极响应;调研世界之窗时,他又对这种主题公园模式很感兴趣。“首次真正地接触深圳,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好像在深圳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敢闯敢试,就能实现。尤其是我看到了这座新兴城市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学者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厚的土壤,这是我后来选择深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李凤亮说。
2008年11月,李凤亮入选“广东省双百领导干部人才计划”,拟担任一所高校的副校长。组织上征求李凤亮的意见时,他果断选择深圳。“当时想,如果有可能,我愿意去深圳大学工作。”在此之前,李凤亮所在的暨南大学团队已经承担完成了《深圳市文化产业战略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调研过程中把深圳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机构走了一遍,更增进了他对深圳教育文化的了解。”在李凤亮看来,深圳的经济科技发展很快,但是高等教育和文化产业在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对于自己也将会有发挥的舞台。
创办深圳第一个文化产业研究院
刚到深圳大学,李凤亮临时住在酒店,有时早上5点多醒来,脑子里总会思考如何推动深大文科跨越发展的问题。有一天夜半醒来,他就拿起床头的笔,在纸上写下创办文化产业研究院的构思。
来到深圳工作后,他发现深圳这座城市很特别——城市人口很多,经济特别活跃,一个历史并不悠久、文化资源并不丰厚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却非常迅猛,已成为与高新技术、金融、现代物流并列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这让他感到特别惊讶。“发现这些以后,我在想一个问题:既然政府这么重视,市场培育得如此之好,大学跟这样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之间能发生怎样的联系?所以当时我就跟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提出来,他们都很支持。校长还提出一个要求:成立机构可以,但必须由分管文科的我兼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院长,以便协调不同院系的学术资源。”
李凤亮还记得,当时他说了一句话打动了校长章必功:一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已经变成了支柱性产业,但这个城市唯一的综合性大学还没有一个机构是研究这个支柱产业的,这从地方高校来讲,是一种缺位。2009年5月文博会期间,李凤亮在学校支持下创办文化产业研究院并兼任院长。该院成为深圳第一个文化产业研究机构。迄今,研究院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由虚到实、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先后创造了多个“第一”:获得深圳首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获批全国第一批“艺术学理论”硕士点;与国外高校率先联合培养“创意经济与媒体科技”博士生,成为广东省教育厅第一个文化产业类“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入选广州之外唯一的广东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遴选为广东省唯一的“文化产业与新媒体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并获文化部批准筹建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创新平台与新型智库。研究院还积极拓展国际网络,并每年代表深圳参加由全球30个顶级城市组成的“世界城市文化论坛”(WCCF),向世界推介深圳。
“当我们用改革的精神来做一些事情,会特别有意思。”如今,李凤亮已经成为全国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研究的领军学者。他说,当城市的平台提供给我们做事的机会,我们也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这就会形成合力。“十几年来,事实证明当初选择深圳是对的,无论是在深圳大学,还是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给我提供了干事成长的平台,实现了我很多做事的梦想。我能参加又见证深圳经济特区高等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感到既荣幸又自豪。”